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祖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虽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是宁夏却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区之一。86%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三面被沙地包围,生态环境敏感复杂,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
美丽宁夏建设关系人民幸福,关乎长远发展。如何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在生态建设中谋求发展?这已成为宁夏历届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任务。
2016年7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宁夏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持久地推进美丽宁夏建设,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明珠,绘就美丽中国“宁夏画卷”。
人迁走了 山不能荒
在经过40分钟的山路后,记者一行来到了距离固原市40多公里的刘家沟村。一路走来,在土坯房的残垣断瓦中,依稀能够看到这里有人生活过的痕迹。
凉风习习,小溪潺潺,绿草青青,鸟叫虫鸣……下车以后,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你能想象到吗?四年前,这里都还是一片荒山,除了对面山头的一些树和每家小院里种的杏子树外,见不到其他绿色。这里的村民也不圈养,家里的牛羊已经把山上的草吃完了。尤其是一到收了粮食后山上更是啥也没有。”没有树、没有草、风沙大,刘家沟村护林员马维虎对刚来到这里时的景象记忆犹新。
地处固原市原州区的刘家沟村曾因山大沟深不宜出行、粮食产量低、生态破坏严重、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后,2013年,村里的160多户村民进行整村搬迁。
人走了,山不能荒。
刘家沟村民迁出后,固原市对迁出区的山、沟、田、林、路等闲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根据立地类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对移民迁出区实施精准生态修复。
“在推平了搬迁后留下的残墙断壁后,我们总共造林4500亩,其中,人工造林2500亩,自然修复2000亩。仅仅四年,这里的生态已基本恢复,昔日荒山已变绿川。”原州区林业局副局长李永安指着昔日的土坡坡向记者介绍。
“短短的四年时间,对面的山头已经被我们种满了树,脚下的这片灌木一到夏天也长的一人高,可漂亮咧!” 让马维虎最为惊喜的是,随着植被的恢复,山里来了不少“客人”。“以前这片山里只能见到野猪,但是这两年我在山里还见到了狼和鹿,甚至还有六只豹子。”今年已经50岁的马维虎希望,在过几年树木成林时,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看这片山、这片林。
刘家沟村只是固原市移民迁出区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固原市已完成移民迁出区生态治理面积90.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74.1万亩、封山育林15.4万亩、育苗0.8万亩。
自2001年开始,宁夏先后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和“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将那些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生产生活地区的百姓搬到近城、近水、便于生活发展的地区。
人是迁走了,留下的地怎么办,成了亟待解决的事情。生态移民迁出区基本都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如不及时进行修复保护,将有可能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2013年,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意见的通知》,按照通知中的计划,到2020年,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森林覆盖率达到18%左右,植被覆盖度达到70%。
林子多了 屏障固了
“虽然泾源是宁夏最大的苗木产业之县,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山头荒着。就好比我们现在脚下的这处山头,以前都只是沙棘等一些灌木。今年实施400毫米降水造林工程后,我们在这个山头上补种了油松、云杉等适宜本地的树种。”记者顺着泾源县林业局局长禹新仓的手指望去,一个连着一个的山头上,新栽种的云杉已是生机勃勃。
虽已过了种树的最佳的时节,但山间里还是能看到有不少百姓在进行种植作业。
一个多月前,总投资20.55亿元的400毫米降水造林项目在固原市西吉县扫竹岭正式启动。从2017年到2020年,宁夏将围绕六盘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划分标准进行造林绿化。
据悉,此次造林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固原市四县一区等地,规划造林总面积260万亩。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宁夏加大造林投入力度,新造乔木林投资将达到每亩1500元,比以往造林补助仅靠国家补助每亩500元提高了3倍。宁夏并不是一个富省,投入这么多资金只为了植树造林是否值得?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看来,这是个肯定的答案。
“宁夏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力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关键在尊重科学、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精准造林,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如此可逐步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使生态系统不断得到恢复和完善,提高系统承载能力,促使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尤其是构筑祖国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马金元说。
“此次造林和以往相比,最突出的区别的就是补助高了,树的质量也变高了。造林我们全部用的是大苗,提高了固原的森林覆盖率,可使幼林地尽快转化成林地,加快了固原造林绿化的步伐。”固原市林业局局长陈胜远表示,通过六盘山400毫米降水线造林绿化工程,固原可完成造林260万亩。5年以后全市森林覆盖率可达到27%以上,对增强六盘山区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绿了山头 鼓了钱包
绿色,不仅让宁夏更美,也让人民更富。
黄铎堡镇何家沟村是固原市原州区“有名”的干旱村,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我们这里十年九旱,只能靠天吃饭,有的时候收的玉米还不如种下去的多。”在何家沟村建档立卡户何学贵看来,收成不好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2015年,何学贵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2015年开始,政府鼓励我们种植枸杞,每亩给我们700元的补贴,还派了4名技术人员来给我们免费培训技术。”何学贵说,有了好的扶持政策,他将家里的地匀出了6亩改种枸杞。一开始还在心里打鼓的他,在一年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去年枸杞为我们家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入,比种玉米好太多了。”何学贵对今年“摘帽”充满信心。
何家沟村村支书何通告诉记者,何学贵只说到了表面,实际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可不止这些。“除了现金补助外,政府还争取了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西部绿化行动’生态扶贫项目,利用网络捐款,资助每株枸杞苗木费5元,给每亩枸杞地配套了1500元的相关物品,包括肥料、枸杞种苗、农药等。那边的水池也是政府出资修建的,可以蓄水3万方,解决了村民灌溉的后顾之忧。”何通指着不远处的水池说。
据固原市林业局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凡介绍,枸杞更喜欢干旱一点的地方,到了采收期如果是雨天反而更容易生病,所以何家沟村比起雨水充沛的泾源县来说,更适合种植枸杞。
“截至‘十二五’末,固原市共种植经果林27万亩,可以达到两个亿的收入,这其中枸杞就占到了一半。目前,我们正在搞规划,争取到‘十三五’末,固原市的林业和林下经济产业达到50个亿的产值。”张凡说。
在距离何家沟村80公里外的泾源县大湾乡绿源村,44岁的村民马生栋正在地里为新栽种下的树苗除草。
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的绿源村虽然不用为水发愁,但是马生栋的日子过得并不红火。
“我家一共有近15亩地,之前一直是靠养牛和种植玉米为生。忙碌了一年,到头来其实啥也落不下。”马生栋的家中有病人和学生,只靠他一个人维持生计,几年前被村上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马生栋得知了县上的扶持政策后,“试种”了近4亩的树苗。“种树的话县上给建档立卡户每亩补的是2500元,还给买了保险,加上听说以后造林都会优先选用建档立卡户的苗,不用怕种了卖不出去。这么好的政策我为啥不享受享受呢?”马生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米的树苗县上的收购价是每亩1万元,虽然今年没有赶上趟,但是再过一两年,家里就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
禹新仓表示,这只是一部分,通过泾源县“三个一批”(造林上山一批、市场销售一批、培育大苗一批)政策,马生栋还可以把其中一部分苗培育成精品大苗,再过几年等树长到3米以上就能外销,“这一棵云杉的大苗就可以卖200元左右,一亩地的大苗就可以带来十万的收入。”禹新仓为马生栋算了一笔“致富帐”。
今年,泾源县借助六盘山400毫米降水线造林工程,发展苗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截至目前,泾源县优先收购28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40万株树,仅这一块就给泾源县贫困户带来了2551万元的收入。
“春季造林我们共种植了380万株树,这其中一大半都来自建档立卡户。加上今年秋季造林的计划,预计可以给每户贫困户带来1.2万元的收入。可以说,即达到了生态效益又达到了社会效益。”禹新仓说。
截至目前,固原市2017年使用和销售贫困户苗木1600万株,苗木收入9000万元,参与造林绿化的贫困户劳力达1.2万人次,劳务收入1800万元。
“我们要将苗木产业发展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和‘摇钱树’。”禹新仓表示,下一步,要让山绿起来,让民富起来,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共赢。
2016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正式印发《宁夏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三五”规划》,这标志着宁夏实现天蓝、地绿、水美,把宁夏建设成国家西部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明珠有了新蓝图。
《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宁夏将初步构建起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优美的城乡绿化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到2021年,宁夏生态环境将基本形成与《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宁夏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的区域、城乡一体的生态空间格局。全区森林、沙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良好稳定状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马金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