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浙江 » 正文

“高考”作文得了高分,就刻印成册分送亲友 古代“高考”才子,全球报道:原来这样晒朋友圈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浙江省档案馆新馆里还有一大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昨天(6月9日)是第十个国际档案日,位于丰潭路上的浙江省档案馆新馆启用。其实除了系统性的官方档案收藏,在民间,还有许许多多

昨天(6月9日)是第十个国际档案日,位于丰潭路上的浙江省档案馆新馆启用。

其实除了系统性的官方档案收藏,在民间,还有许许多多热心的档案收藏家,犹如从茫茫大海中拾拣珍珠一般,他们寻觅并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档案。昨天(6月9日),在浙江省档案馆新馆里,就有一个“家的记忆”民间档案文献展。

家书、家谱、契约、鱼鳞册、票证……这些来自全省各地,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历经岁月洗礼的民间档案齐聚一堂,它们是浙江珍贵的历史记忆遗产,记录着浙江发展与变迁的烙印。

跨越300多年的契约文书

记录一个家族的兴衰

家、家族,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融入每个人血液的情感。

展出的档案里,有一组特别的档案,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套数十份发黄文书,全部关于同一个家族--会稽县顺庄姜氏家族。

仔细查看这些档案,它们中涉及户则、合同、契约、税赋、证明书、口号书、派令等等,年代跨度更是巨大。

“从万历十三年(1585年)张居正一条鞭法新政实施时期的契约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止,时间跨度达360余年。”文书的收藏者褚纳新告诉记者,文书涉及姜氏数个里居氏族,经历社会无数次变革,见证了在历史变迁与社会动荡中江南氏族的繁华与衰落,真切地反映了360余年间地方社会变化。能完整保存至今,非常难得。可以说为学者研究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江南税赋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资料,使尘封数百年的契约文书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当年“高考”才子

原来喜欢这么发朋友圈

如今,学子备战高考,那些历年来高考满分作文总会成为大伙争相传阅学习的范本。你知道么,其实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中式(在古代指科举考试被录取或符合规格的意思)考生的文章同样也会被传阅哦。甚至中式的考生还会自己将所作之文刻印成册,分送师友亲朋,这种刻印成的册子也叫硃卷。

昨天展出的藏品里,就有明清时期,参加浙江乡试,中式举人的硃卷。

仔细翻看这些硃卷,你会发现这种硃卷先载姓名履历,继载始祖以下尊属及家族情况、兄弟叔侄、妻室子女身份履历,附载受业、受知师名号,最后选登科考文章数篇,并注考官批阅评语,这种硃卷是文人间交流时互赠的礼物,这一份份硃卷就是当时人们高中后,作为身份介绍的凭证,同时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里程碑。

这些硃卷有贡生硃卷、乡试硃卷、会试硃卷等,这些科举场上的成功范文,可是很受读书人喜爱的。

一封书信

记录浙江通讯事业的一大步

在昨天的展览里,展出了不少珍贵的亲笔书信。其中就有一封很特别,是赵曾珏致乐陶信札。

写信的赵曾珏,字真觉。192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尔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后任浙江省电话局局长兼总工程师。

这封信上的内容是向对方询问无线电播音机设备和传话设备的价格。

信件收藏者金身强先生告诉记者,“1931年8月,著名学者赵曾珏接任浙江省电话局局长,大约就是在这封信之后,电话局购入了先进的传话设备,浙江通讯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当年的《申报》就有报道称:浙江省电话局由赵曾珏氏主持后,对于全省电信工程之设施,业务之整顿,不遗余力。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