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10日)是6月第二个星期六,也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自今年5月起,嘉兴市各地就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开展展示、展演、互动、走亲等系列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海宁皮影、硖石灯彩、香包制作、皮贴画、粉塑、剪纸……6月8日,海宁市首届“潮乡民艺”大赛颁奖典礼暨第七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举行,多个非遗项目的民间手工艺人进行现场演示,零距离与市民互动。首届“潮乡民艺”传统工艺品与非遗衍生品创作设计大赛也公布了评选结果,该市非遗传承人孙杰制作的硖石灯彩《老硖川十二景》以及年轻皮影艺人徐芦燕带来的海宁皮影《人物系列》获得金奖。这场大赛共吸引了海宁全市40多位非遗传人和民间艺人参加,共收到作品60余组近200件,最终评选出了金银铜奖、网络人气奖、入选奖、伯乐奖等共52个奖项。
石门镇中心小学——麦秆画传承教学基地,春晖小学——花鼓戏传承教学基地,崇德小学——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教学基地……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桐乡,非遗传承从2013年开始走进了当地中小学,并在河山镇中心学校、乌镇民合小学、崇德小学、石门镇中心小学等12所学校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组织传承人上讲台授艺,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昨天,这些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师生们在桐乡市文化馆向全市青少年展示了他们的传承教学成果,包括蚕文化、船拳、乌镇竹编、三跳、剪纸、麦秆画等12个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后继无人’,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可以让非遗项目落地并‘生根发芽’。”该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嘉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已经延伸到了最基层的农村。开灶仪式、传承人技艺展示活动、“嘉禾余韵”民俗节目展演活动……昨天,王江泾镇古塘村举行了“灶画江南”系列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和当地村民领略非遗魅力。不久前,该村还举行了“香飘端午‘粽’享古韵”端午体验活动,端午长桌宴、端午游园会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参与者们感受到嘉兴端午美食的百馅千样,感受地地道道的舌尖上的嘉兴端午,更在参加活动的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种子”。
今年,嘉兴接地气的非遗项目还走进了上海,让两地的群众感受不同的文化韵味,共同传承非遗文化。6月8日,“感触非遗 致敬匠心”书院镇第七届文化艺术节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举行。嘉善县姚庄镇应活动主办方邀请,携原生态田歌《搡水草》亮相演出现场。这支田歌此次在表演形式上加以创新,使之更加适合当代人的审美。姚庄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的非遗走亲是浙沪两地再一次的“文化联动”,不仅促进了浙沪两地非遗工作的交流,也将两地非遗文化的保护成果作了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