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李忆、郑鑫
四年前此时,笔者在联合早报网发表《2013上半年的政治话语博弈》,那时用“博弈”一词,因为在我所称的深红、浅红、浅蓝、深蓝四色话语色谱中,“宪政”“公民社会”“司法独立”等浅蓝词语尚未被全面逐入深蓝词语禁区,在中国传媒上,尤其是互联网上,浅红与浅蓝博弈正酣。
如今,浅蓝已销声匿迹,握有垄断权的浅红色当朝话语已基本完成历时四年的重组,其与毛时代延续至今的深红,既有重叠,又有分别,呈现微妙的互动关系。
这一组词语与中共十九大密切相关
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语象小组已连续三个月发表月度语象速递,每月均根据《人民日报》词频绘制“治国理政关键词”云图。图中词语,从沸、烫、热到暖、温、冷,涵盖各档语温。下面的《人民日报》半年词频云图,只选择沸、烫两级词语。这里即使是字号最小的词语,也达到极高的传播强度,超过每年使用篇数500、占比0.0129的烫词线。
沸词的标准是全年使用2000篇以上,占比0.0518以上。2017上半年的沸词首推“习近平”(2902)。和“习近平”高度相关的烫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746)、“系列重要讲话”(496)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351)。上述词语的语温,显示最高权力的现状。
根据CMP的每月语象速递,2017年6月,旗帜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均由5月的暖降为温。而“习近平”加“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16个字已隐含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将提出的新旗帜语。
2017上半年的沸词还有“一带一路”(1735)和“供给侧”(1047)。“一带一路”于2013年底提出,2014年是热词,2015年是烫词,2016年成沸词。“供给侧”(全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2015年秋提出,2016年是烫词,2017上半年达到沸点。“一带一路”和“供给侧”,可以视为当前习的施政着力点。
习的施政话语,体现在“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稳中求进”“顶层设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等烫词中。“四个全面”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全面从严治党。2017上半年,“深化改革”(564)、“建成小康”(410)、“从严治党”(529)均为烫词,唯独“依法治国”(210)未达烫词线。
2015年初,习近平提出“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在2015年成为热词,2016年成为烫词,2017上半年继续为烫词。这个词相信会写入十九大报告。
距十九大召开已不到半年,可以判断,上述沸词和烫词,已构成草拟中的十九大报告的基本框架,除非未来数月有大变。
毛,还是邓?
在香港大学课堂上,笔者曾提出十八大后政治走向的四种可能:姓毛不姓邓;姓邓不姓毛;是毛又是邓;非邓亦非毛。
毛与邓的名字,是一对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词语。2017上半年,“毛泽东”的使用篇数为207,“邓小平”为159,均未达烫词线,属普通热词。然而2013年以来这两个词语的演变曲线,则堪玩味。
从2013年至今的在九个半年里,邓的词频始终低于毛,且未曾及烫;而毛在2013下、2014下、2015下、2016下,四度成为烫词,其中2016年下半年还形成小高峰,扬毛抑邓十分明显。
毛时代的许多亲历者有共同观感:2013年以来,深红词语明显回潮。2017年初,笔者用“逻辑或”方法检索了“毛泽东 毛主席 专政 共产主义 和平演变 敌对势力 意识形态 思想战线 延安 古田会议 遵义会议 井冈山 红军 长征 群众路线 将革命进行到底 愚公移山 革命化 政治工作 民主集中制 世界观 刀把子 群众路线 改造思想”这一组词语自2001年以来每四年的传播总量。
其中,“共产主义”一词的冷热变化耐人寻味。1980年代中期,为是否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写入党的决议,邓小平和邓力群发生争论。1985年至1988年,《人民日报》上“共产主义”的词频从1985年的638篇,降至1986年的481篇,1987年的378篇,1988年的251篇。
2013年以来的趋势则相反:2013年145篇,2014年149篇,2015年171篇,2016年265篇。
这一切源自2013年初党媒出现“两个不能否定”(“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另一个风向标是形容词“红色”。2017上半年,“红色”是一个烫词,但与2016下半年相比,词频量下降了许多。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时期,“红色”在多数时间语温为烫,2009下半年和2011年,有两个明显的高峰。2013年以来,“红色”稳中有升,九个半年有七个为烫,到2016下半年形成2000年以来的最高峰。这段时间,《人民日报》上“红色+”的搭配使用包括:红色家园、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影片、红色歌曲、红色美术、红色政权、红色家谱、红色经典、红色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记忆、红色家书、红色足迹、红色脉搏、红色狂飙、红色信仰、红色粮仓等。
史料证明,“红色”越过烫线,会进入高危区,如文革前的情形。
近年,伴随赤潮回涌,一些文革式话语或近似文革式的话语在媒体露头:
如让人想起“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绝对权威”的“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天津日报》2016年9月28日1版);
让人想起林彪《再版前言》的“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带着信念、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反复学、跟进学、拓展学”(《解放军报》2017年3月28日5版);
以及让人想起林彪关于学习毛泽东“老三篇”的号召的“自觉把重要讲话当做案头卷、工具书、座右铭”(《北京日报》2017年5月9日1版)。
殷鉴不远,文革时期党媒的此类版面,我辈记忆犹新。
“改革”所指为何?
“深化改革”是2017上半年的烫词,也肯定是十九大报告的论述要点。从1979年至今,28年来,当“改革”成为高频词时,它和“发展”“人民”等相似,也日益空洞化,成为装饰语。“改革”——当党媒说“改革”时,说的是什么?
先看它说的不是什么。
肯定不是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日报》上,2013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语温为温,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为冷。2017上半年,仍是冷语。
也不是与政改密切相关的依宪执政。自2013年以来,“依宪执政”每一年都是冷词。2017上半年,在《人民日报》上仅有一篇使用,近乎消失。
是“经济体制改革”吗?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017上半年,“经济体制改革”语温不高,刚达暖线。
作为参照,笔者抽样检索了慧科搜索中的八个媒体:《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新华社(经济资讯)、《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2013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些媒体的词频变化趋势与《人民日报》相似,连续三年半低位运行的态势更加明显。
与此相近的是一组“克强经济学”标志性用语。事实上,“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从未在《人民日报》上出现过。但李上任后,使用过“改革红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政放权”“放管服”等提法。2017上半年,达到烫线的是“简政放权”;热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放管服”;暖词是“改革红利”。
从《人民日报》和慧科抽样搜索看2013年以来克强用语的语象变化,显示这些词语的语温探高不易,且波动不小。
CMP语象小组试图通过语词关联度测试,观察“深化改革”的语义。我从《人民日报》上有关“深化改革”的报道中选出140个词语,在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朱蕴儿帮助下,使用“词语共现网络分析”方法,观察了2017上半年“深化改革”一词和其他词语的关联。
检索发现,除同属“四个全面”的“建成小康”“从严治党”外,与“深化改革”关联度最高的10个词语依次为:“土地”“供给侧”“系统性”“医疗”“产权”“顶层设计”“试验区”“创新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险”。其中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认为是观察十九大和未来数年走向的一个最重要的词语。
总体观之,2017上半年中国语象在秋日大会前相对平静。钳口显已奏效,四年来的一些“亮剑”口号,似暂时收敛:“敌对势力”“舆论斗争”“阵地意识”均为冷词;“敢于亮剑”也只是一个温词。以党代大会报告为标志的中共政治话语总词库,正面临五年一度的更新。由夏而秋,透过持续的语象观测,我们可以看到演变的端倪。
作者钱钢是香港大学荣誉讲师、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李忆、郑鑫是数据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