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一新的故宫畅音阁戏曲馆9月19日开馆。当晚,出席“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的21国专家学者和3个国际组织代表、与会嘉宾在畅音阁欣赏京剧、昆曲等国粹演出。这也是百年来畅音阁舞台首次真正唱起大戏。
演出曲目中外“混搭”
当晚演出的曲目,有贾听歆的京剧《天女散花》选段、郭凡嘉的京剧《双阳公主》选段、李丽的京剧《锁麟囊》选段、唐禾香的京剧《桃花村》选段、魏积军的京剧《铡美案》选段、张建国的京剧《空城计》选段,也有顾卫英演唱的昆曲《牡丹亭·寻梦》、赵聪的琵琶演奏《春江花月夜》以及故宫职工武乐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芦汀密雪》,甚至还有希腊女歌唱家伊里尼·泽拉笈多演唱的歌曲《弃之而去》以及保加利亚演奏家安索利斯的里拉琴演奏。可谓“中外混搭”。
乾隆时期唯一保存完好大戏台
畅音阁戏曲馆,位于乾隆皇帝为自己养老修建的太上皇宫中,由畅音阁(戏楼)、扮戏楼(后台)和阅是楼(观众席)组成一个完整的清代宫廷“大戏院”。畅音阁,原是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今天人们看到的畅音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 先后进行过修缮,是清代乾隆时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层大戏台。
明清时期,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端午、七夕、中秋、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生日等重大庆典,皇帝都要在宫中看戏。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正是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清末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畅音阁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以中国传统的吉祥用语“福、禄、寿”命名。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上中两层井口安设辘轳,直对下层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
未来将演宫廷戏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介绍,畅音阁和阅是楼区域在1944年由故宫博物院举办“戏剧陈列”,1949年举办“阅是楼原状陈列”,1950年举办“清代宫廷戏曲资料展览”,1983年为“戏曲资料陈列馆”,2004年举办“清宫戏曲展”。2017年对戏曲馆进行提升改造,着力强调宫廷戏曲的独特性,彰显畅音阁建筑的“大剧场”特色。通过新的参观流线设计,将扮戏楼纳入展览,贯通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三个空间,令观众一睹剧场全貌。
据悉,扮戏楼为戏曲文物展厅,首次打开后台的地下室入口,通过地下空间展示畅音阁独特的“音响设备”(共鸣地井)和“舞台机械”(辘轳和水井),管窥三层大戏楼寿台、禄台、福台巧妙的机关设置,牵引出畅音阁戏台演出的大量特殊剧目。扮戏楼通过两侧廊道联通阅是楼观众席,通过廊道墙面戏曲图像装饰,烘托观戏氛围,同时在廊道和阅是楼设置茶席,为观众提供舒适的看戏空间,并将逐步在畅音阁恢复宫廷戏曲剧目演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今天正式开幕,主旨为推动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及古代文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会议期间,与会者将就“古代文明遗产的传承”、“古代文明遗产的当代价值”、“古代文明的考古学观察与丝路考古”等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共同充实文明古国战略协作关系内涵。
文/本报记者 王岩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