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汝可)27日晚,武汉市召开第8次全市拼搏赶超经验交流会,交流招才引智经验做法,为下阶段工作再鼓劲、再加压。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出席会议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聚焦“四大资智聚汉工程”,聚力发展“四大经济”,深入践行“大学+”发展新模式,以改革创新精神打造招才引智“武汉样本”,再赢人口红利,真正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以来,我市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成效明显。1-8月,全市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15.4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8%;大学毕业生在汉新落户5.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11%;“校友资智回汉”举办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大专场,共签约项目投资4177亿元;全市引进领军人才54人,实现诺贝尔奖得主引进“零突破”。但目前仍存在各区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和不足。
持续掀起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新高潮,陈一新要求,要深入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力发展“菁英经济”。要围绕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进一步创新政策举措,重点解决好落户、住房、工资三大问题,确保今年留下18万大学毕业生,5年留下100万大学毕业生。他提出,要实行大学生落户与就业创业政策全脱钩,实行凭大学毕业证即可登记落户政策,确保大学生落户零门槛;要加快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求提供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争取“让更多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不高于市场价70%租到租赁房”,近期要启动规划建设“长江青年城”,力争2-3年建成,打造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典范样板;要出台武汉高校毕业生最低年薪指导标准,确保大学毕业生留汉工作收入不低于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平均水平,发动知名企业、骨干企业、国有企业带头倡议推行。
陈一新强调,要深入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大力发展“校友经济”。要继续高质量举办校友资智回汉系列专场活动,年内每月要举办1-2场;要大抓校友资智回汉项目落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确保早开工、早见效;要发挥“武汉校友资智回汉产业引导基金”等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做好配套服务;要探索建立武汉校友荣誉制度,今年起组织开展“年度最佳校友奖”评选;要举办“中国校友经济论坛”、年度“全球武汉校友峰会”等活动,加快武汉校友数据库、校友项目库、海内外“武汉校友工作站”建设,进一步紧密“武汉+母校+校友”同心圆。
陈一新要求,要深入实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大力发展“院士经济”。要加快构建“大学—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要落实与院士对接服务制度,力求将更多的世界级研究成果、科研团队带到武汉;要推进高校与企业对接,创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街区、环大学创新带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园和小微科创园,规划建设“武汉科学城”;要坚持每月举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专场,策划举办中国(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要大力推进科技与资本对接,建立完善市级科技成果交易网络。要深入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海归经济”。要加快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鼓励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交流集散区、技术移民试验区、海归产业示范区、创新发展先行区;要完善海外引才工作体系,构建面向全球的招人聚才网络;要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实行“一张绿卡全程服务”;要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为国际人才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下转第三版)
确保招才引智各项任务精准落地见效,陈一新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绩效考核、服务保障、政策创新和宣传引导。他具体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协同高效科学的工作机制;要把招才引智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工作落实。要推动形成简单明了的招才引智政策清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才发展活力;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总结推广招才引智新模式、新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市长万勇主持会议要求,各区、各相关部门要聚焦目标重点,立足长远,服务发展,抓好当前,强化人才对地方发展的支撑,强化人才对产业发展的保障;要创新引才载体,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围绕持续掀起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新高潮,合力建好各类平台,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支撑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性循环;要优化制度环境,以最优的制度环境和服务保障,广纳天下英才,广聚天下智慧,加快推进“三化”大武汉建设。
市政协主席胡曙光,市领导陈瑞峰、刘立勇在主席台就座。东湖高新区、江岸区、江汉区、黄陂区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