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骑着马援藏,到如今“组团式”援藏,两年中,48人次、42名来自北京市属22家医院各个岗位的医务人员,先后来到距离北京4000公里、海拔3650米的拉萨,开展“组团式”医疗援建,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评审,成为在西藏自治区七地市人民医院中第一个完成三甲创建的医院。现在的拉萨市人民医院,有了“血透”、“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建起了儿童支气管镜诊治中心、重症医学科(ICU)等新科室,填补了拉萨市乃至西藏地区的多项技术空白,“大病不出藏、中病不出市”的愿景正在实现。
2015年8月17日晚上,北京妇产医院院长助理于亚滨接到单位电话,通知她准备到拉萨进行三年援藏医疗。而此时距离预定的出发时间仅有不足48小时。第二天,体检、准备行李、与家人告别……8月19日,队长于亚滨和其他14名紧急召集起来的、来自北京各市属医院的医生们一起,飞往海拔3650米的高原。援藏医疗,很多人并不陌生。但于亚滨他们接到的任务,是“组团式援藏”。作为首批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他们要探索并完成的是从医疗技术到医院管理,更加纵深地帮助拉萨提升当地医院水平,为此,派出的15名医务人员也是来自北京大医院的各个岗位。
今年5月31日,一位昏迷患者被家人抬着送进了拉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叫尼玛贡觉,来自曲水镇茶巴郎村,来医院前服用了除草剂。接诊时患者已经神志恍惚长达20小时。对于拉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来说,除草剂这样死亡率几乎100%的病例,在此前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但此时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已经在“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新建了儿童支气管镜诊治中心、重症医学科(ICU)、血液透析中心、心脏重症监护室(CCU)等12个学科。
有了这些条件,医院各科室为患者制定了联合治疗方案。先住进了重症监护室(ICU),第二天开始做血透,接着是高压氧,渐渐地,患者意识开始恢复。最终,在ICU、血透、高压氧舱三个新开专业的联合配合下,尼玛贡觉一点点好转,医护人员们眼睁睁看着这位由四名家属抬着送进来的昏迷患者,逐渐苏醒,从可以坐着轮椅到可以下床行走,拉萨市人民医院首次通过多学科临床综合治疗,治愈了这样一位重症患者。
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方来英说:“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的意义,不只在医院本身的进步,还在于通过创新援助的内涵和组织方式,形成一整套‘组团式’工作方法和机制,对北京市卫计委今后帮助其他受援医院快速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