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山西大水网中部引黄工程施工26标隧洞全线贯通,这标志着大水网西干线52.98千米输水主洞开挖任务全部完成,中部引黄工程今年年底前实现全面贯通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水网建设提档加速,山水林田湖得到系统修复保护,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底色”“唱响人说山西好风光”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行动。
山西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十二五”时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我省启动了山西大水网建设。这项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河湖水系连通”试点工程,主要解决我省调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区,用水户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各大盆地主要河流断水干涸、水生态环境严重受损等问题。面对工程量浩大繁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没有先例可循的实际,我省水利工程建设者攻坚克难,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工程进度。2017年9月28日,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之一的辛安泉供水改扩建工程首个通过完工通水验收。目前,大水网工程建设已进入决战阶段,各项工程正在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力争今年年内完成建设任务。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的美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态脆弱和增长粗放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我省以“兴水增绿”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力抓汾河等重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全面谋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推进河流生态修复。2015年10月,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启动,首开国内全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先河;2016年4月,水利部批复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6-2030年)》,这是水利部批复的全国第一个全流域性的生态修复规划;今年3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汾河流域内开发、建设、保护等各项活动;今年5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5条河流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省水利厅启动编制位于雄安新区上游大清河水系生态修复与保护的规划;2017年6月7日,桑干河治理工程在大同县吉家庄村正式开工,全省七河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启动,这标志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打响了又一重大战役;2017年6月17日,我省启动七河生态修复永定河上游桑干河生态补水,黄河水从山西大水网“两纵十横”中的第一横——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1号隧洞注入朔州七里河,经桑干河流向下游京津冀地区的永定河。黄河与永定河实现“牵手”,这是我省首次实施黄河水跨流域生态补水。
厚植生态,才能厚植未来。我省境内河流密集,保护和治理任务相当繁重。2017年4月1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河湖管护目标。到2017年底,将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体系,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至此,我省全面启动实施的“七河”生态修复治理范围达到11.2万平方公里,占山西国土总面积的72%。
与此同时,我省全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每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我省还启动实施太行吕梁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不断夯实生态根基,筑牢生态屏障;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程,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通过组建造林合作社等,帮助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脱贫。
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早日实现大水网建成通水,汾河清水复流,河湖水青岸绿,吕梁太行叠翠……漫步三晋大地,一幅山青水绿、天朗气清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亮点连连看
● 大水网工程全部投运后,全省总供水量将由“十一五”末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91亿立方米,在空间上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 目前,全省已组建2926个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入社贫困人口6.2万人。
● 全省的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4236万亩、18.03%,增长到现在的4816万亩、20.5%,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记者 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