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黄陂10月9日电 近日,武汉市委负责人到黄陂专题调研“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简称“三乡”)工程推进情况。对黄陂“三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是继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黄陂代表团审议时,陈一新为黄陂的精准扶贫工作和三位创业青年“点赞”之后,再度肯定黄陂的精准扶贫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作为武汉“三农”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黄陂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
大数据扶贫:让精准更精细
武汉市黄陂区19个街(乡场)中有8个是重点贫困街乡,建档立卡的贫困村88个、占全市的32.5%;全区贫困人口33233人,占全市的20.4%。这五年来,黄陂区在推进扶贫开发、打好扶贫攻坚战上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2016年,黄陂全区共完成精准扶贫投入6.5亿元,实现7019名(3168户)贫困人员、24个重点贫困村脱贫出列的目标,顺利通过省、市验收组的脱贫出列验收。
在实际工作中,黄陂区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扶贫等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自今年五月份以来,黄陂区积极作为,组织1217名核查人员,成立263个核查小组,采用听、查、看、问、访“五字核查法”同问题线索当事人面对面逐项进行调查核实,同时由区纪委组建12个核查小组,对涉及领导干部、财政供养人员和七站八所人员及其亲属的问题线索进行核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强力护航精准扶贫,用大数据让精准扶贫更加精细。
大数据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正如陈一新给予的评价:这些年来,黄陂区在推进扶贫开发、打好扶贫攻坚战上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很显著。
造血式扶贫:产业兴农富民
如何帮扶才能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扶贫首先要扶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而这要求精准扶贫,“授人予渔”,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建立“造血”功能,找到致富的路子。
造血式扶贫,产业兴农富民。一个例子是,武汉市首个40KW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在木兰乡富家寨村并网发电,利用黄陂北部丰富山水资源建设打造50余景点、农庄,集约化开发农林资源,打造绿茶、油茶、蓝莓等产业基地等等。 围绕88个重点贫困村,按照“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任务完成相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指导街(乡)、村确定产业发展项目,目前已形成了旅游扶贫开发、农业资源集约开发、光伏能源开发三大产业重点。
据悉,目前黄陂已建成休闲特色集镇6个、休闲专业村58个、休闲山庄168家、星级农家乐980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9家,位居全省第一,全区10万余农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协议投资50亿元以上的万国之窗生态康养旅游区、铭泰赛车旅游文化小镇、长江非遗小镇等项目成功签约。旅游产业跻身全国旅游第一方阵,让木兰生态文化走向了全国,景区周边贫困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提高,真真正正的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带动当地农民吃上“旅游饭”。
托底扶贫:社会保障政策性的兜底
精准扶贫,首先要找到贫根。2014年,中央对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建档立卡。摸底显示,全国因病致贫的有42%;因灾致贫的有20%;因学致贫的有10%;因劳动能力弱致贫的有8%;其他原因致贫的有20%。
重视社会保障政策的兜底作用,为贫困群众解决就业、低保、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贫困子女实施免费高中、高职教育,对上不起大学的要予以资助;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研究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无法通过产业扶贫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纳入低保方式,实行政策性兜底。
据了解,黄陂区财政每年会单列3000万元,对全区因病致贫的特困家庭实行政策兜底,解决其看病的后顾之忧。同时,全区还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基础保障性住房等全覆盖。
面对贫困人口约占全市三分之一的严峻现实,面对“黄陂撤县设区20周年完成精准扶贫任务、与全市同步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黄陂区将继续坚定“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举全区之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互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熊定萍 兰鹰)
相关阅读:
长江新城核心区武湖:构筑武汉“第四镇”主力军
武汉黄陂:绿色供给驱动全域旅游
招商引智驱动“一号工程”:黄陂等你来“打call”
黄陂构建大扶贫格局:造血惠民与托底扶贫结合
大武汉之根黄陂:文化厚土造就道德高地
创新健康管理模式:黄陂经验与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