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6年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出炉之后,被评为C类的企业,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现实:不整改提升就可能被淘汰。
为破解土地、能源、环保等各种资源要素制约,促进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嘉兴市海盐县于2012年开始在全县工业经济领域实施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尤其是2014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实施了差别化政策引导机制,通过价格杠杆、总量控制、指标交易等实行差别化管理。
据县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海盐县通过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通过科学设置六大评价指标,对辖区内的工业企业开展绩效综合评价,据此将企业分为A、B、C三类,A为发展提升类、B为整治提升类、C为关停淘汰类。
在绩效分类之后,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要素保障、鼓励扶持和综合倒逼措施,特别是对C类企业作为“退散进集”的重点对象,由所在镇(街道)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整改达不到目标的,列入转移或淘汰名单,并且每年对评价办法进行动态调整和数据更新,实行动态管理,让企业评级“能上能下”。
今年,县经信局继续实行工业用地绩效评价,目前,2016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已完成,共涉及规上企业475家、规下企业884家,评定A类企业695家、B类企业156家、C类企业296家。海盐从2014年起实施差别化电价,截至目前累计征收差别化电价748万元,其中今年已征收216.5万元,新一轮差别化政策也已于9月1日起执行。
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及差别化政策的倒逼,让企业有了更多的危机感,从而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海盐一家企业因效益不佳于2015年度被评为C类企业,实施了差别化电价,但企业积极寻找转型升级路径,通过与中核公司合作研发核电关联产品,提升了公司效益与产品层次,在2016年度的评价中成功“逆袭”,被评为A类企业。
近年来,海盐一直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采用绩效倒逼的同时,也狠抓行业整治。今年初以来,低小散整治专项组(县经信局)积极推进“退散进集”工作,结合“治危拆违”“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全面开展“低小散”企业整治,关停和整治“四无”企业、落后产能企业和低效企业。1到9月,全县共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1530家,其中关停淘汰类653家,改造提升748家,兼并重组9家,整合入园92家,合理转移28家。
今年,海盐还完成了对扣板行业“四无”企业的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共有107家扣板企业关停。同时,继续实施紧固件行业整治提升,截至9月完成紧固件整治提升107家,其中关停淘汰78家,入区入园22家,县外搬迁或转产7家。
接下来,海盐将出台新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办法,扩大评价范围,同时不断深化评价结果的综合应用,实施用能、用地、用水、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措施,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差别化政策倒逼机制,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