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时评 » 正文

全球头条:滇中引水工程 将为从西藏引水入新疆打基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31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港媒关注滇中引水工程:将为从西藏引水入新疆打基础香港《南华早报》10月30日报道,中国工程师正在测试一项用于1000公里

原标题:港媒关注滇中引水工程:将为从西藏引水入新疆打基础

香港《南华早报》10月30日报道,中国工程师正在测试一项用于1000公里引水隧洞工程的技术。如果技术上可行,从西藏引水入新疆就可能成为现实。

报道提到的工程是今年8月开工的滇中引水工程,该工程输水总干渠线路超过600公里,将耗时96个月,动态总投资780亿元。

报道援引地质学家观点称,如果“世界水塔”能够以某种形式与新疆连接上,完全可以“使新疆成为中国的加利福尼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正是数十年前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改造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产地之一,助推美国西部开发。

《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目前中国最长的引水隧洞在辽宁省大伙房输水配套工程中,长85公里,已启用8年。而世界最长供水隧道在美国纽约州,长137公里。

今年8月,中国政府开始在云南省兴建滇中引水工程,其中输水总干渠线路超过600公里(663.9公里,观察者网注)隧洞宽度足够同时容纳两列高铁列车(直径8.4-9.4米),工程在地质不稳定地带穿越大量数千米高的山峰。

据云南网消息,滇中引水工程由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最初由张冲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工程建设总工期为96个月。按2016年第二季度价格水平估算,工程动态总投资780.48亿元。

滇中地区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长江流域三大干旱区之一,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滇中地区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和红河四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降水少,多年平均径流量仅占全省水资源量的12%,是全国有名的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该区乃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滇中引水工程是解决滇中地区严重缺水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南华早报援引研究人员观点称,滇中引水工程将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在这项工程中成熟的工程技术和装备将被应用到大西线调水工程中——将西藏南部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水引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昆明信息港配图)

高耸的青藏高原阻碍来自印度洋的暖湿空气进入新疆,使得戈壁滩和塔克拉玛干沙漠90%的面积不适合人类居住。

但塔克拉玛干沙漠实际上紧靠“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每年超过4000亿立方淡水从这里注入黄河、长江、湄公河以及恒河。

把西藏的水引入新疆的构想最早来自于林则徐和左宗棠,新中国政府也一直着手制定规模宏大的,包括大量水坝、泵站和水渠的工程计划,但所需施工量、资金量以及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冲击,都是巨大的挑战。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传庆认为,中国正在低调而扎实地,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张传庆曾在许多中国引水隧洞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云南滇中引水工程将是一个试验性的项目,”他说道,“这将证明我们有技术、有能力、有设备在地质复杂危险地区修建超长隧洞,同时我们的财力也是可以承受的。”

滇中引水工程是在中国第二高的省份进行,这里同时也是地震多发带,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将使决策层对大西线引水工程更有信心。

“断层带是最头疼的问题,”张传庆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能够排除最主要的障碍。”

工程设计人员们从地铁列车得到灵感,不同的车厢由活动的铰链连接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到引水隧洞,张传庆说,防水而有弹性的高强度材料将连接不同的管段,这样就能顺利通过断层带。

资料图:雅鲁藏布江(南华早报配图)

箭头处分别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雅鲁藏布江

据悉,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梦恕就已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深入开展大西线调水工程论证并尽快实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议》。

这份《建议》的资料由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提供。

王梦恕介绍,第一期工程可从雅鲁藏布江(YL)干流调水100亿~150亿m3至新疆南部,主要调取汛期洪水,以避免对已建的水电站发电、下游用水和流域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首部枢纽可采用无坝引水技术,沿程采用自流隧洞输水方式,运行管理采用智能配水系统。

王梦恕介绍,第一期工程方案有共有四大技术特点:

其一,首部枢纽采用无坝引水技术取洪留枯,顺应自然,永续利用。

其二,将传统的都江堰分水、分沙和引水防沙技术与现代取水防沙和水流控制技术相结合,利用桑日河段的开阔地形,通过江心人工岛实现一次无坝分水分沙,利用弯道环流实现二次分水排沙,利用沉沙池沉沙,最后利用竖井进行取水控制,根据取洪留枯的原则设置相应的取水拦沙坎高度。即使是在枯水年和枯水期,也能满足下游生态需水量要求,且有利于减轻下游洪水灾害。

其三,输水系统采用自流有压隧洞输水技术,可充分发挥西藏和新疆的高差优势,并避免沿程蒸发。适应河道无坝取水形式,且可解决闸门受力、水锤压力、流态衔接等技术问题,安全可靠。

最后,可采用压力—流量自调节型竖井技术,将整个输水系统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单元,既可减小整个输水系统的水锤压力,避免水力振荡的全范围扩散与传播,又能减轻输水系统的流激振动等问题,且便于对流量的自主控制,充分调取洪水流量,结构也较为简单。

王梦恕认为,大西线调水一期工程技术可行,生态环境影响小,运行维护成本较低。采用隧洞输水方式,水量蒸发损失小,水质安全有充分保障。采用取洪留枯的原则,既可避免富余水量外流,又可对下游乃至境外河段的防洪减轻压力。

王梦恕建议尽快开展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深入论证,在此基础上尽早实施第一期工程。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