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北京 » 正文

全球报道:东四南文保区获2017年中国人居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0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蒋若静)居民手绘作品变身文创产品、修旧如旧复建老垂花门、居民自发讨论制定“小院公约”……近日,“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本市四个获奖项目中,唯一
原标题:东四南文保区获2017年中国人居奖

本报讯(记者 蒋若静)居民手绘作品变身文创产品、修旧如旧复建老垂花门、居民自发讨论制定“小院公约”……近日,“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本市四个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以名城保护和社区营造为主题的获奖项目。

居民手绘作品入驻胡同文创社

东四南历史保护街区,北至前?拾艉???现粮擅婧????脸?裘拍谛〗郑?髦炼?哪洗蠼郑?飧鏊乃姆椒降睦?繁;そ智?笤?4公顷。2012年以来,朝阳门街道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北京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尝试以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为平台,汇集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和居民力量,开展针对物质空间改善的参与式设计和针对人文环境复兴的文化营造活动,建立起居民主动参与街区建设的自治机制。

历史街区保护中,老百姓的力量在这里如何彰显?这在史家胡同文创社可见一斑。走进这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胡同明信片、胡同景观书签、胡同元素冰箱贴……木质的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所有的商品均来自胡同居民自己的创意和手笔,随处可见史家胡同和老北京生活的印记。

史家胡同文创社社长马木思介绍,已将“文创+”做到了社区中、胡同里和家门内,形成了胡同文创、党建文创、廉政文创等十余个系列。

保护街区原址原貌复建垂花门

为了将街区保护做得更加科学、专业,街道邀请了专家学者、专业机构、大专院校等多方面专业力量,以大杂院内公共空间改造为题,探讨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基础设施提升、空间合理划分和风貌环境美化。

以史家胡同45号为例,院内一处有上百年历史、极具风貌价值的垂花门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去年引入专业团队,原址原貌复建了垂花门。“原来能用的老部件都尽量保留,比如门墩、台阶石、门簪,体现修旧如旧。原来单开的三合板门恢复成木质的双开门,瓦片也全部使用筒瓦。为了方便老人通行,门口还安装了无障碍设施。”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复建的垂花门上,红色的门柱、灰色的瓦片、镂空的雕花,与四合院的建筑元素遥相辉映,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自制小院公约 推选小院管家

居民的自我管理理念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内务部街34号院内,新铺装的地面显得十分平整,部分房屋外立面还粉刷了北欧风格的黄、灰色油漆。经过提升,院内积水、路面破损等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昔日破旧的大杂院焕然新生。各种改造措施都经过设计师与院内30多户居民的共同商讨而来。

为了保护改造成果,日前,内务部街34号院的“小院公约”正式出台,7条共计400多字的公约约定了邻里和谐相处共同讨论决定公共事务、共同美化院落、绝不私搭乱建等内容。57岁的居民焦凤兰被选为该院的“小院管家”,负责院内的日常维护。

朝阳门街道工委书记陈大鹏告诉北青报记者,本次东四南地区的模式获得2017中国人居范例奖,其关键就在于着眼于几百年老北京胡同生活的历史积淀,同时依托老百姓的力量提升人居环境,回归生活的本真,把居住的家园变成人们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