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外公布:在“走乡村、查古建、看实情”的调研活动中,经调查组实地考察后确认,山西境内现存有明、清时期的乡村牌楼68座。其中,明代牌楼17座,清代牌楼51座。这些古朴凝重、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绚丽华美的牌楼,在历代的乡村文化建筑中,向世人讲述着悠久的山西文化和故事。
据调查数字显示,山西现存的这68座牌楼,分布在山西境内9个市中的35个县市区中,覆盖了山西省近1/3的县市区。其中,临汾20座、运城13座、晋城11座、忻州8座、晋中6座、吕梁4座、长治3座、阳泉2座、太原1座,并且是南部区域现存牌楼数量多于北部区域。在县区中,沁水县有8座牌楼,现存牌楼数量位居山西省县市区之首。
牌楼作为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遍及乡村闹市、园林名胜、陵墓祠堂、庙宇寺观和街衢道路,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牌楼的建筑形制是在单排立柱上加设额枋、斗拱等构件,并且施用屋顶的建筑,这种屋顶俗称为“楼”。其本身集中了中国古建筑一些最具特征的构件——屋顶、梁枋、斗拱、雀替、柱、墙和须弥座,可以说是一座古典建筑的模型和标本。
山西境内现存的68座牌楼,主要以功德牌楼、过街牌楼、节孝牌楼、宅院牌楼、寺庙牌楼等形式存在,集中呈现了明清两个不同时期牌楼发展的趋向性和代表性。特别是这次在山西境内考察的17座明代乡村牌楼,均加设屋顶,是名副其实的牌楼。其中有10座牌楼属于功德牌楼类型,是一种表彰性的建筑。如沁水县的丹桂传芳牌楼、青云接武牌楼、曲提牌楼、下韩五牌楼、武安秋闱高捷牌楼等,都是功德牌楼的代表性实例,以此表现被表彰者生前的业绩,对其功德进行称颂,突出体现纪念意义。目前,这些牌楼均分布于沁水县,由于地域性受到限制,又因这些牌楼均为石结构建筑,才被留存下来。
据统计,山西清代乡村的功德牌楼有11座,占51座清代乡村牌楼的约1/5,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分布县区广泛,运城市的夏县、新绛,临汾市的翼城、襄汾、洪洞,吕梁市的汾阳、交口,晋城市的沁水等均存有实例,并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这些清代乡村功德牌楼,颂扬的内容有:功德者为民捐粮、送药治病、乡人中榜题名、在朝为官者惩恶扬善、赞颂祖辈高贵品质等。清代乡村功德牌楼的最大特点是在石柱上雕刻楹联,用以颂扬功德者生前的业绩与品质。
雄伟壮观、绚丽华美是过街牌楼,它是一种标志性的建筑,这类牌楼在山西乡村比较多见,它建立于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梁的两端、商铺的对面。尤其是跨街而立的牌楼,起到了丰富街景、装饰景观、标明位置的作用,大多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这些牌楼布列在街道上,显得外观比例匀称,造型庄重大方,像和顺县的石牌楼和木牌楼,均设置于和顺县城中和北街,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街景。
偏关县的张氏节孝坊,即是宅院牌楼,这座牌楼长11米,宽4米,为砖券门洞式的类型,单檐歇山顶,檐下仿木结构砖雕额枋、斗拱,这种宅院牌楼在山西清代乡村虽然十分少见,但其形制特殊,实为珍贵,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华丽建筑。
(记者 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