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张医生正在为小患儿细心诊治。本报记者 方非摄
上午10点,是首儿所一天中的就诊早高峰。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起早的,都赶在这个点扎堆儿进了医院。昨天记者在首儿所发现,紧张、忙碌的“早高峰”被大大延长了。
“护士,快点!孩子的针鼓了!”首儿所门诊一层输液室,一位家长扯着嗓门大声喊,门诊治疗中心护士长孙琳立刻放下手中活儿,一路小跑赶了过去。孩子额头处的头皮针鼓了包,孙琳麻利地拔针、止血、换针。“千万别揉,轻按5分钟。”“宝宝情绪有点烦躁, 加上血管又细,这样一直动来动去,很容易跑针……”叮嘱完,她又一路小跑给另一个患儿穿刺输液。
三间输液室,每一间都挤进了近20个患儿,孩子们要么小脸苍白地偎在妈妈怀里,要么声嘶力竭地哭闹。这里总共有3名穿刺护士,一天下来,一个人往往要做上百个患儿的输液穿刺。“平时,我们尽量安排在4小时左右时换一下岗。”而现在,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根本换不下来岗。
时间到了上午11时,诊室外的走廊里,到处都是抱着孩子的家长,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小脸都烧成这样了,快别捂着了,赶紧把棉袄给孩子脱了吧。”“孩子高烧时如果手脚冰凉,可以用温水给孩子泡泡脚,再用手搓一搓……”内科门诊护士长李辉在走廊巡查时,不断地轻声提示家长护理感冒发烧患儿的正确方法。记者注意到,李辉的声音有些沙哑,“没办法,一天说的话太多了,我们这儿护士都这样。”
李辉已经连续加班半个多月了。就在前一天晚上,她12岁的女儿也被确诊为甲流。不少同事以为护士长第二天肯定得歇了,可没想到,她把孩子一个人撂家里,一大早又赶到了医院。“现在是特殊时期,不来真的不放心。好在家住得不远,午休时我能回去给孩子送点饭。”说罢,她又匆匆转身忙了起来。
门诊紧张、忙碌,而病房里则是险象环生。
呼吸内科病房里,一个重症肺炎的婴儿正在咿咿呀呀地哭闹。孩子鼻子上压着一台无创呼吸机,小胸脯上则连着心电监护仪。可能觉得不舒服,她的两只小手不断地挥舞着拨动呼吸机的插管,呼吸也急促起来……这时,心电监护突然报警,孩子血氧指标不断下降。
“快拿镇静剂!”正在查房的主治医生张国卿当即呼叫护士……很快,注射了药物的孩子渐渐平静下来,呼吸也慢慢规律。
在病房里,像这样的突发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张国卿早晨交接班时,呼吸内科病房一共住着35个患儿,其中有8个重症,一个病危,还有一个患儿气管插管连着呼吸机。“小孩子的病情,瞬息万变。”对张国卿她们来说,守护这些重症患儿,半点都不敢松懈。
这一周,除了白天病房的工作,张国卿还要到门诊出诊,她已经连续加了好几天班了。“妈妈,我就快期末考试了,你从来都没辅导过我!”儿子在电话里抱怨。第二天就是周末了,可张国卿仍旧歇不了,周六她还要出一个白班门诊,那里还有许多患儿在等着她。
这个冬天,流感患儿激增,对首儿所的医务人员来说,时时都是“早高峰”。
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首儿所门急诊总人数就高达20.8万人次,比10月份多了4万多患儿。最近一周,首儿所的平均日门急诊量都在6000人次左右。为缓解高峰就医压力,医院增加了出诊医师数量,推出了党员“爱心门诊”支援临床一线,儿科医护人员们纷纷主动停休,加班加点奋战,但医院的门急诊量还是不断迅猛增长,每天本该在23时结束的小夜班门诊常常要拖至次日凌晨两三点钟。
记者手记
坚守,为了职业使命
当前,本市正遭遇流感疫情,大多数患者都是儿童。当大量患儿涌入医院时,医护人员们不约而同地自觉停休,加班加点扑在岗位上。
采访中,呼吸内科病房的主治医生张国卿说,科里医护人员的孩子几乎都挨个儿病了一轮了。可即便这样,大家谁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的坚守,保护了更多孩子的健康和生命,这是职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