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经济正呈现出一派“新”意。
创新,已成为“潜能激发器”和“崛起动力源”。
在创新“风火轮”的驱动下,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应用不断涌现、零售业概念频被重解、满城二维码连接无数商机……我区经济新动能在加速成长中描绘着新图景,勾勒着新未来。
培养创新人才,永不停歇的竞赛
贺兰山下,创新大潮奔涌不息,科技种子处处播撒生发,一大批科技明星企业茁壮成长。
触摸我区经济发展脉络,科技创新可谓一以贯之:从引进高科技项目,到科技特派员引领示范,再到“创新30条”出台,我区科技“棋子”越下越活,创新基因愈加活力迸射。
2017年,为提升我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三大战略”之首。随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围绕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强区为重点,明确提出助推创新驱动战略的“创新30条”。
尽管如此,我区创新能力依然不足,从深层次看主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不足。相对于发达省份,宁夏创新人才匮乏,目前全区人才总量62.5万人,人才密度仅为9.4%,特别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更是十分缺乏。马平安委员建议,我区应构筑创新人才高地,配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出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等人才使用和引进政策,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人才引项目、以人才促创新。唯有这样,才能在创新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育创新企业,催生新业态新动力
扫码进店,自动买单,物联网让每件商品、每个货架、每个人“数字化”,实现精准“对话”。工业互联网的注入赋予“中国制造”新的“招牌”;共享经济的兴起盘活社会闲置资源……创新犹如一个个火种,传递到各行各业,擦出美丽的火花。
坐在一台银白色金属机器上,戴上头盔,双手双脚紧贴4个金属板,额头贴上水溶芯片薄膜。5分48秒后,一张健康报告单从打印机里缓缓“吐出”,这让记者连连称奇。
“不用验血验尿,就能准确检测出身体状况。”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IBI育成中心,宁夏弘医健康公司工作人员王凤梅,向来访的客户介绍公司研发的人体健康评估系统。
一直以来,半导体大硅片技术被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垄断。2017年7月,宁夏银和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8英寸半导体硅抛光片并顺利投产。该创新成果弥补了国内生产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及汽车、计算机、消费电子、通讯、工业、医疗等产业对8英寸和12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片需求,降低了我国对高品质半导体硅片的进口依赖,将充分满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对硅衬底基础材料的迫切需求。
“‘高铁智慧防雷体系技术’是中科防雷正在研发,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的防雷技术,不仅能为高速铁路提供防雷保护,还能降低运维成本和难度。”中科防雷公司董事长高攀亮介绍,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合作建立了西北第一家防雷产品开发及技术研发实验室和防雷公共检测技术中心,成功落户银川。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活力的源泉。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建议应找准科技创新投入的主攻方向,围绕“市场——特色产业——技术”这条主线,开展宁夏特色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科学布局产业技术关键点和发展方向。依据产业技术路线图,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引入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协同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匹配资金链、提升价值链,带动我区整个产业发展。
创新管理机制,支持产学研联动
高校是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主场地。如何让高校发挥更大的作用?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加强高校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及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高校应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充分挖掘和激励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同时,要积极服务宁夏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切实增强高校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能力。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县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民革宁夏区委会建议我区应强化县域创新政策指导,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政策红利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打通县域创新的“神经末梢”。因地制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技术转化、企业融资、政府采购等方面,努力为县域创新能力建设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强化科技资源在县(市)区层面的整合与集成,优化不同地区的县域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县域创新能力建设中的作用。(记者 郑峥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