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是西安市发展的新战略,过去的一年,大西安发展已经跑出了有目共睹的加速度,如何在 “大西安”建设中持续发力?省政协委员们建议,“大西安”建设应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站在丝路起点借力“一带一路”。
可以在西安
设立国际贸易聚集区
省政协委员杨汉诚说,西安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大干、快干、加油干,企业家们有目共睹,大家都觉得西安的发展春天来了。
杨汉诚委员也看到陕西目前经济内生动力不足,还处于投资拉动型发展阶段,不论是工业投资,还是利用服务外包思维发展现代服务业(软件业、金融业、咨询业、设计、策划、影视、文化)等等,都需要外部资源嫁接到西安,客观上需要大量引入制造业和第三方服务到西安发展经济,提升“大西安”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
因此,他建议招商要面向沿海陕西籍企业家,吸引他们回西安发展对外经贸,大力发展对外经贸,政府可以在西安设立国际贸易聚集区,利用聚集集约化整合沿海、海外和西安外贸资源,发展“一带一路”贸易、金融、物流。市场化整合西安外贸企业将外贸的运营机构和创业机构引入,整体降低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外贸经营方式创新、外贸创业孵化器、电子商务创业基地等手段做大做强西安外经贸,力争整合500家外经贸企业运营部门集中于此,用5年时间力争使一般贸易和转口贸易达到增长100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金额达到110亿美元以上,金融第三方支付结算金额达到1000亿人民币。
作为宁波陕西商会会长,杨汉诚委员正在积极联系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陕西企业家回西安投资。
省政协委员黄永富表示,随着陕西和西安不断加大发展力度,为了进一步促进陕西与澳门在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议陕西省相关部门尽快推动开通西安—澳门直航。
黄永富委员调研发现,2017年我省生产总值为2.19万亿元,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714亿元,增长34.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35元,增长9.3%。由此可以看出,陕西对外贸易的需求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增强。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力度“走出去”和“请进来”已经刻不容缓。
香港和澳门自回归以来,与内地互相支持、不断融合。港澳与陕西更加便捷高效的互联互通,对陕西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三地在各领域合作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3年,西安直飞香港的航班开通,受到了陕港各界人士的欢迎和支持,方便了两地居民,也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黄永富委员建议省政府下一步尽快推动西安直飞澳门航班的开通,为西安和陕西的对外贸易再开一扇大门。
更新观念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起着重要作用。每年西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客商来陕旅游工作。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未来最具成长性的区域,西安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随着各界优秀人才的流入、创业浪潮的高涨、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西安国际化程度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
省政协委员杨尚霖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一个区域人口的流入量也是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为了留住更多的人才,特别是吸引更多来西安兴业的港澳台和海外人士,为他们提供便利做好服务,有助于提高西安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他建议西安增加直飞港澳台和海外重要城市的国际航线,一方面大幅度提升直达国际化大都市的交通便捷性,一方面方便我省游客的出行需求。对于想要来陕西来西安发展的海外人士,除了出台一些在工作或生活上的吸引政策外,还应有针对性地组织省属国有企业,定期去港澳台地区做一些针对港澳台和海外人才方面的交流会,既有助于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也有助于港澳台和海外地区年轻人进一步了解西安和陕西社会发展情况。
杨汉诚委员在调研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陕西作为内陆教育大省,为沿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仅宁波一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陕西籍人员3万人,其中不乏大量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如果西安能用政策和乡情吸引这些人才和资源回归,必将带来新思维、新模式,将沿海的思维、观念带入陕西,通过他们传导,必将对陕西社会观念的更新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让交通发展
助力“大西安”建设
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常被看做是城市发展的硬件基础。省政协委员许自强说,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西安市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70万辆。车辆保有量增长速度快,城市道路通行建设滞后,共享单车和快递、配送业务的发展,车流与人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挤占道路的问题愈发凸显。
许自强委员建议,建设“大西安”的过程中,城市交通建设要科学设置、完善各种交通标线、标记、标识,做到及时、明确、清晰,确保司机提前并且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特别是在易堵点、施工地、学校、医院等特殊路段,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交通引导指示标识,针对不同的路段,可分时段、分路段科学设置交通信号灯
省政协委员杨远表示,随着“大西安”建设不断推进,逐步实现“大西安”与整个关中城市群规划有机衔接。但是,“大西安”建设核心区域的城区地下公共交通发展,对比成都相对滞后。杨远委员认为,必须加快西安地铁环线建设,助力“大西安”发展。
杨远委员表示,从国际国内建设地铁环线的经验来看,建设环线来应对城市中心区边缘的大型客流点串联和支撑作用,既能提高人气旺盛度,又能保证初期客流效益。环线对市区外部片区、市郊之间客流具有截流作用,可以减少对市区段线路换乘量和客流断面的压力。环线还对线网市区内的换乘点具有包容联络作用,使线路交点尽量包含在环线内,提高环线内线网换乘的方便性和灵活性。
省政协委员崔孟娜表示, 2017年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把西咸新区交给西安市代管的重大决策,以加快推进“大西安”建设。她建议,将绕城高速纳入“大西安”城市内部快速干道。这将有助于西安市组织城市交通,进一步提高绕城高速的交通流量,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她还建议省级交通部门继续支持西安交通发展,积极参与西安市道路交通规划,统筹布局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形成与线网紧密结合、多重方式有效衔接、布局合理、层级清晰、衔接高效的一体化综合枢纽,解决“大西安”交通高效转换的瓶颈。
当智力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撑,技术和人力资本高端要素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西安就能成为“绿色宜居城市”。
委员们一致认为, “大西安”建设战略要从“长骨头”向“长肌肉”“长脑子”转变。“长骨头”是拉大城市发展架构;“长肌肉”是做大产业和企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长脑子”就是让科技、教育、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充分发挥作用。
观点
泔水车也应注重车容
省政协委员王俊发现,近几年来,为了西安城市更美丽,植树造林、城市亮化等方面工作创新有为,卫生清洁方面也体现了现代化进展, 但西安仍然有一些地方与建设国家重点城市、国际化城市不太协调,需要改变。
王俊委员注意到,洁净亮丽的城市道路上,经常能看到满身油污、臭气熏天拉运泔水的三轮车、客货两用车,它们大多拉着泔水桶满街跑,有时候泔水随着车身颠簸而出,既不美观,也污染了路面环境。
王俊委员希望相关部门可以采购或定制一些适合城市道路使用的泔水车 ,类似改装后的垃圾清运车。美观漂亮的泔水收集专用车辆,既能保护城市卫生,也能科学化管理泔水收集。
要加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但目前我国非通用语种开设覆盖面有限,相应人才匮乏,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省政协委员马福德表示西安是丝路起点,应把西安外国语大学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提供语言支撑和人才服务,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库支持。
马福德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或修订相关规定,支持国家和我省急需专业的申报,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由于非通用语种有班级人数少、年级少、教学资源少,但建制工作一点不能少等特点,所以教育成本很高,建议提高生均经费拨款基数。
本组稿件由记者关颖 宋洁 张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