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近来罕见地出现了围绕该如何应对朝鲜的激烈辩论,对朝强硬派似乎占了上风,这或许反映出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向。
在中国,外交政策辩论很少是活跃的,这正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想要的局面。辩论很少,文章和讲座充斥着催眠的口号和官方的正统观念。
但这种貌似一派平和的共识出现了一个奇怪的例外:中国的专家们围绕该如何应对朝鲜这个日益恣意妄为的拥核邻国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
过去几个月,政策类期刊登载了质疑官方立场的文章,顶尖大学的学者们也毫不忌惮地在西方期刊上发表之前被视为异端的观点。他们甚至在社交媒体上相互争鸣。
“有关中国该如何应对朝鲜危机的辩论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卡特中心(Carter centre)的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说,“一两年前还没有这样的辩论。”
这扇窗户似乎只为专家打开。中国最大社交网络微信(Wechat)的许多用户报告称,在成员人数较多的群里使用中文“朝鲜”一词经常会受到审查。主流媒体同样被禁止在这个问题上发声。
但学者、甚至官员被赋予了发表个人意见的更大空间。
“朝鲜问题很特别,在其他许多领域政府不允许进行如此公开的辩论,”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沈丁立教授说。
他说,这场辩论表明,自朝鲜2003年开始试验核武器以来,中国谋求朝鲜“无核化”——同时保护朝鲜政权不受到联合国更严厉制裁——的政策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自2003年以来,所有人都知道,中国对朝政策没有成功,”沈丁立说,“这些观点被允许发表出来,实际上等于承认我们现行的政策不管用了,所以现在他们正寻求新的思路。”
这已引发了一些令人难忘的公开辩论。
去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与浙江省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朱志华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唇枪舌战,至今中国的外交政策圈子仍对这场论战感到震惊不已。贾庆国主张与美国制定“应急方案”,以应对朝鲜爆发战争的情况,朱志华指责他这么说无异于要与美国共谋。
“战争或已成为一种现实可能,中国必须防患于未然;现在中国政府应更多地着眼于与相关国家磋商并制定应急方案,”贾庆国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朱志华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指责贾庆国叛国,并说下一步“就是军事打击了。”贾庆国回应说,朱志华是“公安”出身,习惯于把别人看做嫌疑犯。朱志华随后回应道,在美国接受的教育给贾庆国“洗了脑”。贾庆国拥有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的博士学位。
“那场辩论变得恶意满满,”卡特中心的刘亚伟说。
10年前就不会发生这种事。2013年,中共中央党校校刊《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呼吁北京方面彻底放弃朝鲜的文章,之后就被停职了。
如今专家界意见的多样化似乎反映出政府内部的情形,在紧闭的大门背后,民族主义者、保守派和自由派等不同派系之间也存在类似分歧。这场似乎以主张对朝强硬的鹰派占上风的辩论追随着一个稳步发展的新动向:政府政策在逐渐转向支持对朝采取更严厉制裁,甚至像贾庆国建议的那样,与美国一起制定应急方案。
“两年前我无法想象中国会走出这么远,”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峰表示,他在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上撰文,呼吁对朝鲜实施更严厉的制裁。他说,对他表示强烈反对意见的是他的同事们,而不是政府。他说:“我在外交部有朋友,他们告诉我,他们认同我的观点。”
在意识形态篱笆的另一边,是那些主张接纳朝鲜进入核俱乐部的人。
“我们应当接受现实。我们接受印度成为拥核国家,也接受了巴基斯坦,那为何不接受朝鲜呢?”沈丁立说。
一位中国分析人士提到了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鼓励言论自由的政策,表示在对朝政策上“政府允许百花齐放”。不过他指出,毛泽东最终还是拿那些过于率直敢言的人开刀了。
沈丁立表示,目前这种开放的局面能持续多久不好说。“唯一清楚的是,没有人认同当前的政策。”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