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7日电 (尹星云)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会上获悉,过去五年,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34万亩、城市绿地4022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3%;城市绿化覆盖率由46.2%提高到4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米提高到16.2平米。一副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壮美画卷,正在首都大地徐徐展开。
五年来城市增绿4022公顷
城市公园镶嵌、近郊森林掩映,远郊青山连绵,层叠的绿色正逐步勾勒出北京完整的生态格局。据介绍,近年来,全市围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加大疏解建绿和留白增绿。五年来全市新增城市绿地4022公顷,建成城市休闲公园150处、小微绿地328处,全市注册公园达到403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7%。全市建成健康绿道710公里,实施了西城新街口、菜市口等6处城市森林建设试点,市民身边的绿色环境明显改善。
京郊的绿色屏障不断筑牢。2012年,全市启动了波澜壮阔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补齐了首都生态建设的短板。到2017年底,完成造林117万亩,新增万亩以上绿色板块23处、千亩以上大片森林210处,建成了18个大尺度公园绿地。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4.85%提高到27.81%,基本形成“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空间布局,城市生态承载能力显著提升。远郊山区作为首都生态的“大后方”,在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固本强基”,实施森林抚育310万亩,生态屏障作用日益凸显。
全市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恢复和建设,五年来累计恢复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建设湿地公园10处、湿地保护小区10处,湿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房山长沟湿地、海淀翠湖湿地、顺义汉石桥湿地、延庆野鸭湖湿地等湿地公园,成为湿地观光、观鸟、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胜地。
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率先突破
林海相连、绿脉相通,推动京津冀生态建设协同发展。五年来,在张承地区已累计完成造林50万亩;全面完成京津保地区4万亩造林绿化合作试点项目;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张家口坝上地区退化林分改造122万亩。高标准推进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建设,编制完成副中心园林绿化发展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了67项重点绿化工程,“水韵林海,蓝绿交织”的生态建设图景正在城市副中心渐渐丰满。
发展绿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过去五年,全市不断加快绿色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推广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新建、更新和改造高效节水果园10.8万亩。全市果园面积达到204万亩,年收入43.5亿元,全市从业果农达到28万户,户均收入突破1.5万元。通过创新经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60多亿元,累计建成规模化苗圃140余个,总面积达12万亩。
在传统林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观光采摘、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五年来,累计发展林下经济57.51万亩,年产值达到3.92亿元,全市公园景区年均开展森林音乐会、森林文化节等各类文化活动300多项,年接待游客2.9亿人次。
2018年将增绿23万亩
据介绍,全市将以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为带动,大幅提升首都生态建设规模和质量,努力建设“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其中高质量建绿将成为亮点。
据介绍,未来的绿化建设,在绿化布局上,将与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全面对接,将突出绿水青水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建设规模连片的森林湿地,把新造林与原有林连接,形成完整的绿色空间,科学配置树种,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2018年全市计划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3万亩、改造提升6.7万亩,新增城市绿地6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首都绿色生态空间将进一步扩展。其中,城市绿化品质将大幅提升,在市民身边加大疏解建绿和留白增绿,重点建设城市森林5处,建设27处小微绿地和10处城市休闲公园,新增健康绿道100公里,使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0%。全面推进平原地区大尺度森林湿地建设,实施绿化9.95万亩。启动浅山区造林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台地、坡耕地、山前平缓地退耕还林,完成造林绿化8.7万亩,开展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70万亩。
未来,到2022年,力争新增森林绿地湿地面积10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6.6平方米,全面提升首都生态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