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武文娟)昨天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市统计局和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将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家底”,形成全市基础空间信息“一张图”。
所谓地理国情,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地理区域、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江河湖泊、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城乡布局、生态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在这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中可以看到,全市海拔均在2500米以下的地形地貌、全市有水水面总面积300.09平方千米等水域构成及空间分布等多方面的普查数据。
这份地理国情如何形成?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普查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国务院普查办的要求,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经过三年努力,对本市1.6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及重要地理国情要素进行普查。采用高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数据,建成了数据量达5TB的数据库,首次摸清了本市地理国情“家底”。
这位负责人介绍,此次普查对全市实现无缝隙全覆盖普查,做到了影像全覆盖、调查核查全覆盖、要素全覆盖。同时,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地表现状是什么,普查就如实反映什么,并在国家内容与指标基础上,根据本市情况,在房屋、用地、交通、水务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进行了扩充和细化,采集的最小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为100平方米。此外,本次普查成果形成的数据库容量相当于260万册电子书(或1.3万部电影)的数据量,形成了统计分析报告40个、图集图册17册、挂图172幅、地方标准6个和专利3项等成果。
针对地理国情普查发挥的作用,该负责人表示,按照“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原则,普查成果已应用于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副中心相关规划编制、首都新机场及冬奥会冬残奥会规划建设、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城市应急保障等重点工作。此外,还开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变化和海绵城市下垫面等多项国家级、市级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同时,本市已经决定,要将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家底”,形成全市基础空间信息“一张图”。2017年本市已根据新修订《测绘法》的规定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今后将实现常态化的动态更新维护。同时,还会制定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加强数据使用管理,根据不同使用权限,向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免费提供数据资源。普查公报将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官网和“天地图·北京”网站上公布,企业和市民可直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