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北京 » 正文

全球报道:北京市农业专家精准帮扶44村 立足产业造血帮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1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2017年年初,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面向低收入村选派70名科技专家,入村帮扶,任期三年。新年伊始,将再有20名科技专家奔向农村一线。  农科院一组数据显示:一年来,带动对接的44个低收入村实现节本增收
原标题:本市农业专家精准帮扶44村

2017年年初,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面向低收入村选派70名科技专家,入村帮扶,任期三年。新年伊始,将再有20名科技专家奔向农村一线。

农科院一组数据显示:一年来,带动对接的44个低收入村实现节本增收近1200万元,精准对接的340户低收入户平均增收10%以上。精准因村派人、分类施策、长效造血,科技专家们用脚步、真情和才智,助力低收入村脱贫摘帽。

找准“病灶”因村派人

精准扶贫,选准干部是关键。44个低收入村,致贫原因千差万别,2016年起,北京市农科院就对44个目标低收入村进行调研,找准“病灶”,因村派人。

房山区蒲洼乡森水村,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由于位置闭塞、经济发展落后,村民们数十年来多以养蜂为生。虽说有背靠大山、植被丰富的天然条件,但这里的蜂蜜产值并不高。全村67户常住农户中,低收入户足有40户。

“是蜜蜂管理方式出了问题。”进村调研,农科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希莲给森水村“把了脉”。她发现,森水蜂农养蜂多靠经验,不讲技术。比如蜂群病虫害原因没诊断清楚,便凭经验用了药;有的蜂农甚至引进南方蜂群,忽略了南方蜂群耐寒性差、过冬死亡率高等问题。

依着徐希莲开出的“方子”,森水村的蜂蜜产值创了新高。“以往一斤蜂蜜收购价15块钱,今年统一涨了20%,达到18块钱。而且,全年的人力投入还降了一大截。”一位蜂农说。

精准滴灌分类施策

科技帮扶不局限于一个点,各方专家和科技资源组成“集团军”,精准滴灌、分类施策。

刘斌堡乡下虎叫村,是延庆区一个偏远的贫困村,61户村民多以种植大田玉米为主要收入来源,靠天吃饭、雨养旱作。近年来,村子从种植业向乡村旅游转变,产业链各方面提升需求旺盛。去年年初,农科院分别针对村庄村落景观、玉米种植、旅游食材供应三方面需求,派出草业中心、玉米中心、蔬菜中心三位研究所专家协同帮扶。

玉米中心副调研员王荣焕带来抗旱抗病好、产量高、品质佳的玉米品种——京科25,上千斤免费高品质玉米种撒向农田;草业中心王庆海在对村落景观现状全面调查基础上,制定了提升方案,在村庄民宿“山楂小院”里,3000余平方米荆芥、黑心菊、金娃娃、紫露草等别致的景观植物盛放开来;蔬菜中心屈广琪带来示范蔬菜新品种42个,日光温室、微喷灌溉设备建起来了,15户蔬菜种植户忙得不亦乐乎。

三位专家各从一点发力,带来的是聚合效应。下虎叫迎来一拨拨城里人,他们赏着山景,品尝着天然无公害的绿色蔬菜,边吃边夸。一年下来,对接的低收入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立足产业造血帮扶

留下一碗水,还要打出深水井。科技帮扶不止于一个技术、一款产品,而是因村制宜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农科院组织专家团队,编制18个低收入村产业发展规划,为低收入村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发展提供指引。

“借脑”发展,不如“送脑”发展,科技专家们还通过现场指导、新媒体远程教学等方式,手把手教授农户南瓜种植、西瓜栽培、茄子嫁接、枣树管理等各方面技能,京郊低收入村的农业骨干与日俱增。

70名科技专家入村帮扶一年,成果斐然。新的一年,农科院将继续选派专家,推进低收入村全产业链科技帮扶模式,助力本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