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作为平昌冬奥会的收官之作,“北京8分钟”惊艳亮相,冬奥会随之正式进入“北京时间”。在此次表演中,24名轮滑演员自带发光体炫动现场,他们的演出服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更为2022年北京冬奥的科技和现代感埋下伏笔。在这背后,是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教师楚艳、周绍恩的服装“高科技”。
演出服无惧零下严寒
零下10℃、每天8小时室外训练,这些因素都让保暖性成为楚艳、周绍恩在设计演出服时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在常规的保暖材料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时,楚艳、周绍恩开始做实验。
他们先是选用了目前多用于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的化学材料石墨烯。不过,作为运动服饰,如何做到保暖、轻薄与便利三者兼顾呢?周绍恩又想到了如今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模块化填充法”。“人体不同的部位对冷暖的感知也不同,我们就以这个为依据,将人体分区。”比如说,人体的腋下主要用于散热,这一部位便可以不填充保暖材料;又比如,起初演员们的手臂全部填充保暖材料,但经过他们的反馈表示,前臂不需要填充,设计师们便将保暖材料仅填充到大臂部分。
经过几次实验与修改后,“轻薄又保暖、防风又透气”这两项对演出服的要求已经实现,下一步,楚艳和周绍恩又将迎来一个新的难题。
手工缝制2万多枚灯珠
“其实在上场前,保暖已经不再是我们担心的问题了,灯珠才是我们担心的。”在“北京8分钟”的表演中,轮滑演员们自带发光体的炫酷演出服无疑为此次表演“吸睛无数”,但对于楚艳和周绍恩来说,这恐怕是个难以释怀的“梦魇”。
将演出服设计为发光造型是第一次彩排结束后才确定的。“大家看到现场的地平光很亮,旁边的大熊猫也很亮,选手们的服装无论用什么颜色都会很暗淡。”楚艳说,他们决定用灯珠将演出服“串”起来。“一件衣服上800多枚灯珠,加上头盔上的,一共是900多枚。”为了有备无患,设计师们准备了30套演出服,一共2万多枚灯珠,一颗一颗缝制。楚艳指着自己的眼睛,笑称:“我的眼睛都快熬成兔眼了。”
初二启程飞往平昌,回想备战的那几天,楚艳直言,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闭上眼睛看见的就是灯珠,晚上经常做噩梦又有灯灭了。”就在担惊受怕中,他们迎来了表演前一晚的排练。在这次排练中,24名演员中10多人摔倒,好几件衣服被摔坏。然后,又是一夜的赶工修补。但在第二天上场前,仍旧发现演出服脚面的十几颗灯珠灭了。“说实话,每次排练都会出现各种状况,不知道是不是运气,只有在正式演出时没有一点失误,没有一件演出服出现瑕疵。”
从接到“战书”到正式表演,楚艳、周绍恩的团队共经历了3个月的时间。这3个月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场激烈的心理较量,也是一次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楚艳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科技和绿色”是此次冬奥会强调的理念,它也将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宗旨。楚艳、周绍恩和北服的团队将继续精进技艺,为再一次绽放时刻准备着。
北京晨报记者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