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时评 » 正文

全球报道:电影产业链“肿大”催生票房造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03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影片《后来的我们》深陷票房造假疑云,国家电影局初步认定,该片上映首日的大量集中退票情况存在异常。而这种票房造假现象,反
       影片《后来的我们》深陷票房造假疑云,国家电影局初步认定,该片上映首日的大量集中退票情况存在异常。而这种票房造假现象,反映了我国电影产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段里,我国电影产业都是依靠以扩大产能为特征的放量式增长,支撑越来越大的产业结构。人口红利、新型城镇化建设、商业地产向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下沉等因素,为这种产能的放量式增长提供了动力。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不断飙升,但票房规模和电影产业产能快速扩大,并没带来单块银幕平均上座率、影片质量等诸多实质方面的显著提升。
相反,快速膨胀的票房规模反而刺激了社会各领域的冗余资本争相入场,我国电影产业也不可避免地被各类金融杠杆过度撬动。金融泡沫也随之涌入电影领域,票房造假就是这种泡沫的体现。

之前已发生过《叶问3》等影片的买票房丑闻。其目的,是保证甚至放大影片票房表现,使相关利益方在股票或P2P理财等资本市场获得丰厚回报。打个比方,如果能保证5亿票房,就可在资本市场获得10亿回报,那相关利益方就是自己借钱,也想把那5亿票房买下来。
2016年夏天证监会叫停上市公司在影视等领域的跨界投资,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原因在于,虽然我国电影产品平均水平不高,但依然造价昂贵,例如一线大牌明星的天价片酬比比皆是,没有三五个亿的投入很难拿出一个像样的作品。制作成本过高,发行方的压力可想而知,既然买票房模式已行不通,就开始“另辟蹊径”。
这次《后来的我们》疑似票房造假,就是利用了现有院线模式的漏洞。在商业地产向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下沉后,电影院线开始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为了吸引观影人数,院线就在消费环节作出一些取悦观众的调整,比如允许退票、改签。相关发行方就是利用这样的漏洞,在影片放映前通过互联网售票平台恶意刷单,制造所谓的“口碑”假象,企图达到快速拉升票房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讲,票房造假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我国电影产业链的链条,从生产、拍摄到发行、放映等各环节的产能“肿大”。若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在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上做文章,还要在推动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合理发展等方面进行长期探索。(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