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一女高中生将身着旗袍参加毕业舞会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没想到引发一场争论。有华裔学生批评称,“我的文化不是你的毕业礼服”,还有人认为不管此举是否有意而为,均难免“消费”“抹黑”他国传统文化之嫌。而另一方则认为女孩此举恰恰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强大吸引力,欣赏尊重不言而喻。此事传到国内后,网友多对此表示淡定,或是展现支持女生的态度,鲜有美国网友的“抬杠”之举。
其实,若稍作回顾,类似指摘在美国绝非个案。如2012年“维多利亚的秘密”因采用印第安土著造型,涉嫌种族歧视而遭抵制;美国歌手凯蒂·佩里2013年在一个音乐颁奖礼上的歌舞伎形象,也被指责剽窃日本文化;设计师马克·雅克布曾因给白人模特使用黑人脏辫造型而不得不公开道歉等。这些案例背后均暗含着“文化挪用”与“文化欣赏”的区隔问题。就性质而言,前者特指身处主体文化者对受到压制或边缘化的文化及其要素在缺乏基本了解和尊重的情况下轻率利用之,以达到娱乐大众、博人眼球的效果。与后者所表现出的珍视、致敬心理不同,“挪用”被视为种族主义的衍生品,会给文化上的弱势群体造成屈辱与不适感。美国女高中生在网上遭到指责,就是因为有些网友觉得她这是“文化挪用”。
近年来在美国,以文化冲突为表象的种族矛盾时常处在“白热化”边缘。个中原因有三:一是上世纪90年代后,“政治正确”的精英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开始变异。乱贴标签、拔高践行标准和一切向“政治正确”看齐的过火做法事实上导致了种族问题的“泛化”和“过敏”。即便某些事件只是无心之举或一般性冲突,却也被迅速抬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加剧了族群对立。二是身份政治与分配政治相互捆绑。一方面在美国社会的阶级隔阂日渐加深、贫富分化变本加厉、再分配机能不佳时,人们更习惯于从身份认同中捕捉安全感。加之有些人有意操弄身份政治,让本就状况不佳的分配政治继续得不到正视和改善,从而使社会“撕裂”成为美国长期难以走出的国家困境。三是对以自命不凡、恃强凌弱和强力改造世界为特征的“大美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警惕和戒备长期留存于他族心中,稍有刺激便会酿成冲突。
尽管赞格威尔曾赞誉美国为“上帝的熔炉”。但透过“旗袍事件”不难看出,把不同文化融合为一、造就独特的美利坚文化实体的说法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果用一句话描述美国社会当前的族群状况,想象的“大熔炉”、制度的“沙拉碗”、现实的“马赛克”似乎会比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熔炉论”更加贴切。(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