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 » 时评 » 正文

全球报道:诺贝尔文学奖被丑闻打出原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05  来源:环球网
核心提示:昨天下午,瑞典文学院表示,今年不会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让许多有诺奖情结的人唏嘘不已。此次丑闻,大家的关注点不是在瑞典文学

昨天下午,瑞典文学院表示,今年不会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让许多有诺奖情结的人唏嘘不已。

此次丑闻,大家的关注点不是在瑞典文学院,而是在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过去也不是没有危机,但评奖标准问题、意识形态偏见等方面的争议,似乎从未如今天这般伤筋动骨。

平稳运行百年的奖项,让人们对其神圣化了。它往往让人联想起道德、良心、才华,此次事件让人们知道,它原来并不那么神圣。评委的形象溅上了污点,令记忆美好的人们大跌眼镜。事实上,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奖项。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有特殊的情结,似乎诺贝尔奖评出的文学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现在,神话被丑闻破灭了,诺奖并非在天堂举办。

此次性丑闻牵涉到文学奖的道德信誉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文学奖不仅仅是文学的见证,还是公正、信誉的见证。文学也是人学,不可能离开人心向背,也不可能离开理想主义和道德品质。

随着事件的发生,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走下了神坛。之前这些终身评委,行踪神秘,鲜为人知,他们评出的作品成为他们耀眼的光环,他们的人品似乎也就无可挑剔。性骚扰事件则消除了这层光环,人与人都一样。诺奖丑闻其实也是一种腐败,而终身评委其实也是一种权力。评选委员会成员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拥有更高的品质和自制力。

诺贝尔奖是一项文学制度,并已运行了一百年,现在出现问题,暴露了制度存在的漏洞,如终身制等问题。但是,它总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制度,从瑞典相关方面的反应和表态可以看出,将来或许会对这一制度进行修补,但目前还看不出对该制度进行大手术的苗头。

从历史来看,经营百年的诺奖在走下坡路。且不说其备受诟病的意识形态偏见,单就在中国的影响而言,实际上颓势难挽。不少获奖作家,除了颁奖前后的“一阵风”效应,在公众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和知名度,人们对它的关注仅停留在“有无中国作家获奖”的期盼层面上。因此,此次危机发出的信号格外令人关注。无论此次危机将来如何化解,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项百年制度,诺奖还将继续,但神圣光环将不再。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爆出的丑闻,引发的风波,堪为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作家、读者乃至文学评奖的组织者,也是一个警醒。而这一点,恐怕这才是我们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理性、冷静、客观的正确的态度。(作者是《北京文学》副主编)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