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批12家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获授牌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与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智优沃、创客总部、埃米空间、昌发展就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签约
4月26日,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召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分园创新发展能力”会议,双方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首批12家高校的技术转移办公室获授牌,10余家高校与中关村分园、企业、孵化机构合作项目签约,中关村管委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关村示范区转化的合作协议。
背景
落实部市协议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此次会议主要是为了落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加快实施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联合行动计划,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转化落地,助力北京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高校是北京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是北京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中关村分园在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和产业培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在郊区园还有较多空间和承载能力,他们也是北京打造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也是高校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激发高校和中关村各分园的潜力和积极性,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积极落实部市协议,制定了《关于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针对当前制约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从6个方面采取12项举措,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京转化。
政策解读
四个维度加快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京转化
《关于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将多措并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京转化,主要呈现六个方面显著特点:一是建设技术转移办公室,让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把科学家解放出来,也让科学家利益得到相应的体现。二是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早期深度融合。三是建设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四是举办全球前沿技术大赛,挖掘转化前沿颠覆性技术。五是建立政策落实协调机制,完善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解决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六是提升分园承载能力,推动高校与分园对接合作,力争探索出一套部市深度合作、校区高度协同、成果高效转化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重点从四个维度加快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京转化:
1.贯通转化渠道,完善高校成果转化机制
一是试点建设一批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推动高校完善校内技术转移工作机制,在高校统筹校内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与中关村的工作对接机制,明确对接机构与人员,开展针对中关村的专利筛选与推介,强化对外合作,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符合条件的办公室将纳入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支持体系,给予资金支持。在本次会议上,首批12家中关村示范区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获授牌,这12家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农学院。下一步,中关村管委会还将与教育部科技司继续开展认定工作,引导各高校加快建设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二是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为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围绕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支持高校与企业、投资机构,依托开放实验室等平台,联合建立概念验证中心,探索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工作模式,开展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评估、样品样机试制、应用场景实测、商业价值评估、市场前景论证等概念验证工作,加速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类资源在概念验证中心交汇对接。
中关村管委会对概念验证中心提供设施购置、空间改造、信息化建设、研发验证等资金支持。
三是建设企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有效促进供需对接,加快建设企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企业开放行业资源、发布技术需求、提供配套保障,高校提供原创技术和科研人才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2.强化精准对接,优化成果转化承载条件
一是建立中关村各分园与在京高校精准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中关村各分园与在京高校深度合作,鼓励高校充分利用中关村各分园空间承载力,合力建设一批实验室、中试熟化基地、实训基地等成果转化平台。中关村管委会为分园各创新主体空间资源、成果转化平台及科技服务人才资助等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鼓励在京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高校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社会投资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关村管委会给予风险补贴资金支持,分担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活跃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更大的动力。
3.举办创新赛事,推动前沿高技术项目落地
举办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大赛。教育部科技司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举办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大赛,鼓励高校围绕中关村重点布局的前沿领域,承办大赛分赛,挖掘、引入国内外前沿颠覆性技术项目。管委会将组织创投机构、银行、大企业、创业服务机构等提供投融资、孵化、产业化及市场对接服务,统筹协调项目在园区转化落地。
符合条件的赛事优胜者直接入选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入驻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并获得相关政策补贴支持。获奖团队核心成员,将根据各类人才政策给予支持。
4.落实支持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在京转化
为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技司和管委会将进一步推动落实相关支持政策:
一是明确在京高校适用国家、北京市及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果转化各项支持政策,鼓励高校参与中关村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支持高校、分园积极探索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与机制,并总结提炼、推广经验模式。
二是明确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情况纳入“双一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纳入高校教师考评制度改革总体要求,对成果转化工作和人员实行分类考核。
三是推动高校建立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加强对校内从事成果转化人员工作的激励与支持力度;各分园出台配套措施,更好服务科技成果在分园转化落地。
各方点赞
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一直以来,我们的高校老师既要教好课,又要搞科研。《实施方案》提出,将帮助科研人员专心搞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作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长金勤献认为,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的核心职能就是搭建从技术到产品,从概念到原型的孵化全链条,加深科研人员、企业家、投资人、技术经纪人的沟通交流,实现各方的价值最大化。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也认为,在概念验证中心中,高校、企业、投资机构和孵化器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
有获得感的不仅仅是高校,企业也在方案中找到一个与心仪高校深度合作的机会。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柏庆表示,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向高校科研人员开放内部资源、发布需求、提供配套保障,并通过共享、授权或分拆等方式实现成果转化落地。“一项创新成果从无到有再到产业化落地如果是从0到9,那在高校里往往只是做到了3,在到达9这个完全产业化的程度之前,需要有人来将他们推到6或7的地步,这就是概念验证中心要做的。”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说。
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44号)及《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要求,结合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际,以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转化为主线,合力促进信息贯通,加快完善承接配套,全面构建激励机制体系,推动硬科技孵化上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上水平,推动服务北京发展上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点任务
(一)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
1.设立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先期联合遴选15所在京高校,试点设立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集成科技成果统计汇总、分析评估、转化服务等职能,形成功能完备的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以下简称“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关村管委会”)联合进行认定和授牌。在京高校要整合校内各类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优化成果转化工作流程,明确职能,落实责任,出台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中关村管委会将符合条件的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纳入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支持体系,并在设备购置、信息系统建设、房屋租赁和人员聘用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主责单位: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在京高校;完成时限:2019年12月)
2.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市场化方式引进专业人才,提升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服务能力。加强校内科技成果的收集与筛选,积极做好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与概念验证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衔接与协同,为第三方挖掘、转化校内科技成果提供良好对接渠道,促进科技成果在中关村示范区转化落地。中关村管委会按照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的支持政策,根据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服务中关村示范区的年度绩效,给予经费支持。(主责单位: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在京高校;完成时限:长期)
3.开展高价值专利筛选与推介。中关村管委会、教育部科技司联合建立高校高价值专利库,逐步形成高价值专利收集、评估、维护、推介、对接等工作机制。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要建立校内高价值专利筛选机制,定期向专利库注入高价值专利信息,并配合开展宣传推介、转化对接等工作。同时,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要积极负责组织校内项目参加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大赛,并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主责单位:在京高校、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完成时限:长期)
(二)推动在京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4.建立在京高校概念验证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依托开放实验室,推动在京高校与企业、投资机构等联合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引导企业和资本早期介入高校研发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组建。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对概念验证中心进行认定和授牌。(主责单位: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在京高校;完成时限:2019年12月)
5.促进科技成果价值发现及资源要素交汇。围绕实验室核心技术和高价值专利成果,探索在概念验证中心开展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商业价值评估和市场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价值与价格发现。将概念验证中心打造成为科研人员、企业家、投资人、技术经纪人等的交流平台,促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在概念验证中心交汇对接。中关村管委会将符合条件的概念验证中心纳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支持体系,并在设施购置、空间改造、信息系统建设、房屋租赁、平台运营、研发验证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主责单位:在京高校、中关村管委会、教育部科技司;完成时限:长期)
(三)推动在京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6.建立企业-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支持企业与在京高校联合在企业内部建立协同创新中心,针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开展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与评价。(主责单位:中关村管委会、教育部科技司、在京高校;完成时限:长期)
7.完善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企业向高校科研人员开放内部资源、发布技术需求、提供配套保障,在京高校为企业提供原创技术及科研人才,鼓励协同创新中心内产生的成果通过共享、授权或分拆等方式进行转化或处置。支持高校与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帮助企业培育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中关村管委会将符合条件的协同创新中心纳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支持体系,并根据具体工作成效,给予资金支持。(主责单位:中关村管委会、教育部科技司、在京高校;完成时限:长期)
(四)推动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大赛举办
8.举办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大赛。中关村管委会、教育部科技司联合举办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大赛,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大数据、医疗健康、颠覆性材料、智能制造等中关村重点布局的前沿领域,挖掘和筛选国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前沿性、颠覆性技术项目。中关村管委会负责选取大赛承办机构,中关村管委会根据关于支持机构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政策,给予资金支持,承办机构为前沿技术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提供一定的奖励。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组织安排校内前沿技术项目参赛,鼓励在京高校举办全球前沿技术创新大赛分赛。(主责单位:中关村管委会、教育部科技司、在京高校;完成时限:长期)
9.促进前沿技术项目在中关村示范区转化落地。针对大赛遴选出的优质前沿技术项目,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创投机构、银行、大企业、创业服务机构等提供投融资、孵化、产业化及市场对接服务,统筹协调中关村分园承接项目在园区转化落地。符合条件的决赛优胜者直接入选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并获得入驻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资格,中关村管委会根据支持创新主体开展前沿关键技术和重大颠覆性原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政策,给予其三年补贴支持。对于符合条件的获奖团队核心成员,中关村管委会按照相关人才支持政策,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支持其申请中关村“高聚工程”等各类人才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入选者可享受出入境、落户、医疗、公租房优先入驻等优惠政策,获奖团队核心成员中的外籍人才可推荐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主责单位:中关村管委会;完成时限:长期)
(五)建立中关村各分园与在京高校合作机制
10.促进中关村各分园与在京高校精准对接。推动中关村各分园根据重点产业领域,与在京高校建立对接机制,签订合作协议,为园区企业与高校优势院系、学科、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提供条件。互派干部挂职交流,促进双方资源、信息交互对接。(主责单位:中关村管委会、教育部科技司、在京高校;完成时限:2018年12月)
11.支持分园为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配套条件。支持中关村分园盘活空间资源,中关村管委会按照支持一区多园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给予分园各创新主体存量土地或空间资源盘活改造项目100-300万元支持。鼓励在京高校在中关村分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训基地及硬科技孵化器,中关村管委会将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训基地等纳入中关村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体系,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建设费补贴;将符合条件的硬科技孵化器纳入中关村创业服务支持体系,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开办费支持。支持分园通过建设、收购、租赁、改建等方式筹集人才住房,用于保障高新技术人才住房需求,中关村管委会按照人才住房支持相关政策,对纳入人才公租房体系的项目给予不高于实际房租4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主责单位:中关村管委会、在京高校;完成时限:长期)
(六)支持在京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12.推动在京高校与投资机构合作设立成果转化基金。鼓励在京高校与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投资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高校重大科技成果、高价值专利转化项目,以及前沿技术大赛获奖项目,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活跃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关村管委会按照支持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相关政策,根据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在京转化项目和企业的投资额,给予10%-15%风险补贴资金支持。(主责单位:中关村管委会;完成时限:长期)
二、支持政策
(一)促进国家、北京市及中关村政策集成适用。按照深度参与北京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要求,在京高校参照执行北京市及中关村示范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有效形成政策合力。
(二)强化政策先行先试。在京高校要及时向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反馈体制机制障碍和创新突破需求,积极参与、配合中关村示范区制定、落实先行先试政策。对在京高校反映的问题,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并积极给予必要支持。
(三)强化对在京高校的政策引导。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双一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列入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总体要求,纳入聘任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岗位教师的主要考察指标,作为其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激发高校及教职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保障措施
(一)教育部科技司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加强组织领导。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年制定年度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完善工作体系,督促在京高校、中关村各分园认真抓好重点工作落实。
(二)中关村分园积极出台配套措施。中关村各分园要结合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相关支持政策,积极出台更大力度的配套措施,不断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为在京高校在园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三)在京高校加快完善校内激励机制。在京高校要出台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员管理办法,为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员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并按照其工作成效给予相应奖励。
本实施方案由教育部科技司、中关村管委会负责解释。
(责编:孟竹、鲍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