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北京天坛医院获悉,6月底,全球首场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的“人机大赛”将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即日起,大赛面向全球招募参赛选手。
人机同台“读片”诊断打擂
据介绍,此次参赛的医疗AI机器“BioMindTM”天医智,是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参与研究的全球首款CT、MRI神经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
大赛将分A、B组进行,内容包括:颅内肿瘤CT、MRI(核磁)影像判读;脑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读及血肿预测;脑血管病(狭窄、微出血、梗死、脑白质病变、腔隙灶、血肿)病灶标识,出血体积及梗死体积测量。每组对决的一、二、三等奖得主,将分别获得30万元、10万元、3万元不等的奖励,其他参赛人员也可获得笔记本电脑一台。
主办方介绍,本次人机大赛还设有一个“特别奖”——科研经费。报名者和参赛者,均可向天坛医院“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申报科研课题。一旦被专家委员会评估立项,申报者可获得100万元科研经费,并“加盟”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与全球科学家,共同推动医疗AI在人脑疾病诊疗领域的“超级应用”。
“向全球招募神经科医生开展‘人机大赛’,也是要验证人工智能诊断的准确性。”神经内科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称,人工智能应用在神经疾病预防、诊疗、预后和康复等阶段,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未来将在神经疾病医疗领域带来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通过大赛,将分别验证人工智能对脑肿瘤的定性、脑出血第一次血肿扩大的风险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读片速度,“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临床医生体验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而不是担心被取代而拒绝人工智能。”
“毕业”机器人堪比大专家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天坛医院每年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系统疑难杂症患者30万人次,开展手术10000余例,拥有全国最大的脑病组织样本库及血样样本库。然而,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不可逆性,致残致死率很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但在中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背景下,对于复杂程度高、定位诊断难度大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基层临床的误诊率、漏诊率居高不下。
王拥军称,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疾病信息的深度学习,持续提升疾病的诊断效率,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5%以上,“相当于一个高年资主任医师级别的水平。”王拥军认为,若深度学习天坛医院脑病诊疗经验的“BioMindTM”天医智成功学成“毕业”,基层医院接入该系统后,相当于引进一名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神经疾病诊疗专家;结合天坛医院覆盖300余家医院的远程医疗网络,脑病患者不必奔波大城市、挤在大医院,“家门口”就能获得高品质、个性化的诊断、治疗方案,将极大缓解疑难重症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有望解决“人脑”难以解决的疾病死角。以中风(脑卒中)为例,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对中风病人提供一对一的照顾,三个月内仍然无法避免约8%的复发率。“这8%的复发率,是现在‘人脑’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无法覆盖的。”王拥军说。
“手术机器人”也在研发
今年,北京天坛医院将整体搬迁至位于丰台花乡地区的新址。新址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面积将是现在的十倍,还将建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部。在这里,“人脑”疾病的精确诊断、最佳的治疗和预后方案,“电脑”将发挥重要用。
王拥军透露,这次“人机大赛”展现的是人工智能在诊断领域的成果,未来,天坛医院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还会涉及手术领域。目前,天坛医院新院已建成机器人智能研究中心,今年下半年会安排一次动脉瘤手术,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动脉瘤,读取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并进行手术规划,帮助患者选择介入或开刀。未来医院还会有手术机器人的研究基地,并计划在介入手术中,让机器人替代人的功能。“可以说,机器人比人更稳定,可以完全不受近视和手抖等干扰。当然,这些都尚在研发阶段,真正作为医疗产品推广应用要经过国家批准。”
全新的北京天坛医院还会建立人工智能脑血管培训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模拟“还原”各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状态,医生可在“机器人”身上进行诊断、治疗、干预,机器人也会表现出血压升高、出血等病征,让科研、教学和培训场景,更加生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