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展览现场,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3吨级共轴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本报通讯员 方针摄
造型各异的无人机、各显神通的成像仪……昨日,2018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暨全球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大会暨博览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来自全球的千余项创新成果和项目亮相,“最强大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对接,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合作。其中,开发区企业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也在家门口集中展出。
3吨级无人机揭开面纱
走进无人机展馆,一架体型庞大的飞机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架名为T333的无人直升机诞生于开发区,是国内目前最重的一款无人直升机,起飞重量可达到3吨。
在它旁边,还有一架体型更小的无人机,这是2012年试飞成功的我国首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两架飞机出自同一公司,看上去构造十分相似,但仔细观察飞机上方的旋翼系统,就会发现技术上的升级和跨越:小型无人机的旋翼采用了轴承技术,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螺丝镶嵌其中,而新型无人机采用无轴承式、无限寿命的复合材料旋翼,看起来更加简洁。
“T333无人机使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旋翼技术,可以抵抗十分恶劣的环境,还具有故障检测和飞机的健康诊断功能。”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型号总师孙万说。
2012年入驻开发区以来,中航智成功跨过“民参军”的门槛,一举迈入军工制造领域,实现了从300公斤量级到全球首架3吨量级无人直升机、从小批量试制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这并不是中航智探索的终点,孙万说,未来的无人机会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公司还正在研发预留客舱的无人机,未来不仅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还能载人飞行。
“最强大脑”进行200多场交流
在光纤传感技术主题展区,展柜里小小的光学模块吸引了专业人士的驻足和讨论。
开发区企业北京浦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健向在场人士介绍,光纤陀螺是第一个将相对论实现工程化应用的产品,通过运用两束光的光程差,可以检测光纤陀螺的旋转角度,从而判断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偏移。光纤陀螺组成的光纤惯导系统可应用在火箭、导弹、飞机、高铁、石油钻探、采矿等领域,提高设备运行的精准度。
光纤陀螺旁,还展出了量子保密通讯系统的核心部件,体型也十分迷你。“目前,中国已研制成功利用量子加密原理的量子通讯系统,以保护通讯的安全性,京沪干线已通过验收。”毛健说,为了让量子保密通讯在企业级应用上获得普及,浦丹光电近两年通过技术突破,将原本的大机箱简化为小模块,体积、成本和价格都实现了降低,使诸多金融机构、云计算、云存储等企业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在展示的同时,本届全球智能工业创新大会还将开展200多场交流对接,来自全球的“最强大脑”将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主题方向展开交流,通过大会交流、专场对接、B2B对接、技术展示等形式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合作。
对于一些海外创新项目来说,开发区也成为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平台。去年6月至10月,开发区组织的第三届亦庄创新创业大赛·欧洲赛区,吸引了来自芬兰、德国、以色列、法国、丹麦的近百个项目参赛,其中,来自芬兰的互联网创新公司Gogloob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开发区推动该项目与移动硅谷园区深入对接合作,将Gogloob项目成功引入开发区落地,最终进驻移动硅谷中欧中心。据悉,此次大会中,开发区也将助力优秀的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新政将出炉促进高精尖发展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在昨天的开幕式上表示,作为“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开发区不仅具备承载“三大科学城”成果的能力,也具备承载世界最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能力。
经过26年的打造升级,开发区已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汽车制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引领创新前沿。通过不断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目前,开发区入区企业已达两万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2家。2017年,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呈现两位数增长,GDP达到1365.2亿元,增长12.2%,增速领跑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869.4亿元,同比增长16.2%。
梁胜介绍,今年开发区将进一步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将出台一批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示范、创新产业聚集、高端人才发展等方面,以产业基金、科技研发补助资金、人才公租房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人才团队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