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李师傅前往西安市未央区政务服务中心咨询养老事宜,到地方后想喝口水,崭新的服务大厅里放了几台高档饮水机,可喝水需要扫码才行,李师傅不会扫码,最终也没能喝到水。记者实地体验,这饮水机并非扫码就能喝到水,而是需要操作繁琐的七步骤,如果手机网络不好,这水也是喝不到的。(5月24日《华商报》)
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曹植七步可以成诗;可在这政务服务中心,市民费时费力完成七步(包括扫码、下载、注册等),才能勉强喝一口水。饮水机倒是高大上了,但没让群众感觉到便利,反给使用造成了障碍。在最需要人性化的办事大厅,却出现了不够人性化的设置,怎能让人不吐槽?
不过,该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许也会觉得委屈——好多办事部门还不提供饮水机呢,我们好歹有几个,虽然不好用,但总比他们强吧?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个悖论:压根不提供饮水机,来办事的人渴了,要么忍着,要么自己出去买水,大抵也不会想到给媒体曝光;提供了饮水机,因为好事没有办好,反而遭到投诉。
这样说来,似乎是让办事部门学乖,以后干脆别节外生枝放什么饮水机了,免得不好用或者换水不及时,反而遭人诟病。怎会有这样的荒谬道理?答案在于制度的不完善。办事大厅没水喝与喝水难,在服务意识上有差别,一个是想到了群众的喝水问题却没服务到位,一个是压根没想到,但从根本上,都是制度问题。
比如,办事大厅谁负责管理饮水机、确保群众有水喝?群众到了办事大厅发现没水喝或者发现有饮水机喝不了水,应该找谁投诉,投诉之后谁又该为此担责?办事大厅服务是否到位,由谁检查验收、督促整改?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缺乏相应的制度予以明确和规范,那么强调一万次服务意识也没用,因为每个办事人员都觉得事不关己、做好自己手头的事就好了,群众办事依然会陷入没水喝的尴尬。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需要在个体层面激活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但更重要的是在倾听群众心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尽全力满足群众合理诉求。群众到办事大厅有没有一口水喝是小事,其实没那么难办。但应看到,这同时也是关系到群众满不满意的大事,要稳定持续地办好,还需要好的制度给予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