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次去印度时,满眼都能看到印度社会脏、乱、差的景象,加上随风而来的尿骚味,以及衣衫褴褛的小孩子尾随乞讨,完全不符合我对这个“全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预期。此外,印度社会大量存在的巫术和迷信、严重的男女不平等、严格的社会等级,再加上大量与现代社会理念所格格不入的做法,更让我颇感困惑。
诚然,印度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上,实现了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是在“科学”的建设上却严重不足,部分原因在于社会改革不彻底。英国殖民者曾试图按照西方标准对印度进行现代化改造,也确实给现在的印度留下了现代化印记。比如印度独立前就拥有发达的公路网、铁路网、灌溉工程等,当然还有英式教育体系。
但是,要触动印度社会的传统“灵魂”却难上加难。当英国殖民者要废除印度“殉夫”等社会传统时,引发了印度对宗教文化的生存担忧,由此也造成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镇压起义后,英国殖民者放弃了对印度社会的改革和改造,殖民者同印度社会也完全隔绝开来。
英国殖民者没有对印度进行现代化改造,而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独立后的国大党政府,也同样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印度社会变革。这就导致印度社会的传统习俗大量保留下来,形成了上层社会精英的现代化和“西化”,与下层社会封建主义并存的局面。
新中国是通过革命建国的。在这一过程中,封建主义的东西一扫而光,现代化的要素被强制植入,社会改造深入社会底层的方方面面。所以,当中国人已经适应“整齐划一”的社会形态时,看到一个多样的印度时感到震惊也就不足为奇。震惊之余,辩证地看待印度社会,也许是更可取的方式。
印度将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这是必然趋势。1991年印度开启经济改革开放时,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16位,中国排在第9位。到2017年底,印度经济总量达到2.4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仅略低于英国和法国。考虑到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增速高于英法,相信很快就可以位列世界第5。过去,印度一直是内部开放,但随着经济改革,印度对外的大门也是越敞越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到印度投资,越来越多的大型商场在印度开业,而赴美国留学的人中印度已经位列第二了。如此景象,不正是20世纪90年代时的中国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印度所表现出来的,不正是曾经中国的一部分?
印度不乏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只是媒体可能缺乏呈现的兴趣。作为拥有相似国情的人口大国,中印同为文明古国,同样遭受近代的殖民侵略,而现在共同“坐上了主桌”(印度前总理辛格语),显然有理由相互理解得更加深刻。宝莱坞的电影能够在中国获得高票房,也间接说明了亚洲两个复兴中的文明古国,更能够彼此理解和感同身受。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保持我们的谦虚好学,警醒我们不应该在取得经济成绩后显示出过分的优越感,继续博采众长,也许这才是我们碰到印度时应有的一种态度。(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