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对天安门进行必要修缮有利于永续保护
6月15日,天安门城楼及城台将动工修缮。记者就此次工程的有关情况,专访了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为明代皇城的正门“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更名为天安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天安门从此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是国家举办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
1961年,天安门作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类建筑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8年对外开放参观以来,天安门城楼的参观客流量常年居高,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高达三百余万人次。
据专家介绍,明清时期,天安门城楼因雷击、战争损坏,曾进行过两次重大修建。新中国成立后,1970年曾对天安门城楼进行过一次翻建,以增强城楼主体的抗震性能。此后四十余年间,只对城楼局部进行过针对性维修及年度保养。
2013年至2014年,专业权威机构对天安门城楼及城台进行了全面检测,结果表明,天安门城楼及城台整体处于安全状态,但也出现了城台渗水、墙体抹灰局部空鼓、城楼彩画开裂、部分设备设施老化等情况。
本次工程属于常规保护性修缮,一是重做城台防水,剔补局部空鼓墙体,屋面瓦件局部查补;二是检修或更换已达到使用年限的管线或设备;三是进行必要的彩画修补和文物保养工作。工程将秉承不改变文物原状以及“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精心维护,规范施工。专家指出,及时必要的修缮有利于天安门城楼及城台的永续保护。
(责编: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