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北京 » 正文

全球报道:城市副中心内部通勤控制在30分钟 控规草案6月26日起可参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6月26日起可参观《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现场公告展——“建设新时代
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6月26日起可参观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现场公告展——“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今天起向公众开放,市民可预约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展厅或通州区潞城镇展厅参观。记者昨日在媒体采访日上了解到,副中心将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公园,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北京城市副中心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如何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市规划国土委负责人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编制规划,让无论是住在通州本地的市民,还是承接的中心城区人口,都能享受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成果,让城市副中心成为“留得住人,扎得下根”的地方,成为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人口

人口规模符合资源环境承载力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解读时表示,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与外围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2017年2月通州区五项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约144万人,其中城市副中心约86万人。综合考虑城市副中心现状86万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规划落实承接中心城区40万-50万常住人口疏解的任务,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

交通

内部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

北京市规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综合施策,努力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规划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实现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构建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尺度,加强道路绿化,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

坚持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实现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内部公共交通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新建地区街区尺度控制在150—200米,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住房

职住平衡新增住房约18万套

规划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设施

步行5分钟可达生活服务设施

规划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将城市副中心划分成为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根据人口容量和服务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各类设施,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

强化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鼓励配套服务功能集中设置、混合利用、统筹核算,实现均衡布局。建立市民中心-组团中心- 家园中心-便民服务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享受到便民商业、小微绿地、儿童游戏、老年看护等便民服务,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生态

建设11.2平方公里城市绿心

营造自然宜人滨水环境,贯通约163公里连续滨水岸线,将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约40平方公里滨水空间打造成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活力地区。推进大尺度绿化,建设17处面积1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重点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建成大尺度城市森林公园,实现森林入城,高水平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精品力作,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构建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对垃圾桶、候车亭、人行天桥等街道家具进行精细化设计,建设生活方便、尺度宜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管控区达8%以上

规划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构建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以大运河、燕山南麓大道水陆两线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

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通州古城、路县故城与张家湾古镇保护,整体提升古城历史文化价值。以更开阔的视角不断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和丰富保护对象,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重点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的比例达到8%以上。

专家点评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

提升城市副中心产业吸引力

本次规划根据人口容量和服务需求,在城市副中心内设置了12个组团,并再次划分为36个家园,因地制宜配置各类设施。在每个家园中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在各个家园里,把人的公共生活,比如上学、就医、活动、购物、休闲,都用一种公共空间组织起来,形成5分钟、15分钟的生活圈。这样一种社会组织方式,符合“千年之城”的要求。

如何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他说,在产业转移方面,首先要提升城市副中心产业吸引力。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大概有70%以上的劳动力不在城市副中心就业,大部分都在中心城就业,造成了通州和中心城之间的通勤问题。规划在三大主导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功能精准化、细化,使疏解任务精准到除了人要搬过去以外,产业必须也能够疏解到城市副中心,从而解决一大部分职住平衡问题。第二,副中心承接中心城区将增加40万—50万人,希望这些人能够住下来。另外是把环境搞好、加强配套公共服务。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

实现不依赖小汽车就能便捷出行

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出不依赖小汽车也能够便利出行的交通理念,我觉得值得我们全国的其他城市来借鉴。在规划的主导思想上,在这个城市当中,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优先的,而不是车优先。这个概念一定要特别清晰。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适度地发展小汽车。同时,还得能够建立不依赖于小汽车的出行方式,能够让行人、让自行车、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各得其所,让市民出行依赖于更加绿色的、高效的这种方式,更便捷、更舒适、更宜人,这是其他城市做规划的时候非常值得参考借鉴的。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恽爽:

塑造更多让人留念的地方

我们希望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和建筑风貌能够在整体上富有空间秩序,同时打造一些特色空间,让这些特色空间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功能或者区位特殊,一些区域需要有一定的个性与特色展示。

在城市副中心风貌规划层面,梳理了几方面的要素进行管控引导,包括刚才提到的整体高度、强度规划,建筑体型体量规划,公共空间规划,塑造城市天际线以及一些重要的空间视廊。还有打造一些重要的“城市客厅”或者叫“城市阳台”,可以为来到副中心的人提供一些照相留念的地方。就像我们到达很多国外的城市,大家如果照相留念,会把当地一些特色建筑作为背景。我们希望副中心会建设出更多值得留念的地方。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胡洁:

满足人的舒适度和生物多样性

如何实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有些地方人比较少,可以划出来、比如说鸟类和湿地群落的特色保护区。城市中心人流特别集中的地方,有很多亲水平台、咖啡厅、体育广场、人们跳广场舞的地方,在城市中心靠近水的地方集中布置,把活力激发起来,同时给生物留出生物多样性、留出适宜的保护地段。

我们为六环大概布置了10个重要的节点,每个重要节点都有大树、植物、绿色空间、遮荫亭、咖啡厅、服务室,这些服务点结合起来,不光满足人使用的舒适度,同时要满足生物多样性和动物迁徙的实用功能。

(责编:孟竹、高星)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