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湖北 » 正文

全球报道:眼前一亮 提质改造后的长沙大学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眼前一亮 提质改造后的长沙大学城麓山南路提质改造后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色街区。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城市养育着

原标题:眼前一亮 提质改造后的长沙大学城

 麓山南路提质改造后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色街区。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麓山南路提质改造后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色街区。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城市养育着大学,大学延绵着城市人文精神。滔滔湘江边,巍巍麓山下,有一片“中国最美的大学城”。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岳麓书院;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曾在这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大学在城市里、城市在大学中,一批又一批学子犹如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着光和热。

去年5月2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长沙专题调研,提出要把这里打造成湖南知识的源泉、人才的高地,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城”,期待“用一年时间的整治和改造,让师生和周边市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年多过去,最美大学城建设这份新时代的考卷答得怎么样?

高校师生、周边群众盼了多年的麓山南路综合整治进入攻坚扫尾阶段,麓山南路内外兼修焕然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路、文明之路;昔日违建院落扎堆的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后成了品质小区;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拔地而起,校园与城市之间的“围墙”、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创新的因子在园区被激活……

连日来,记者走进大学城的师生、居民、创业者中间,聆听大学城蝶变的故事,用脚步丈量大学城的变化。

亮出新理念:四区联动,打破“围墙”共建共享

有没有大学,特别是有没有高水平、开放性的大学集群或大学城,对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若论三千年湖湘文脉源头、省会知识与创新策源地,非岳麓山下的大学城莫属。

它是中国最具历史人文底蕴、最具秀美风光、最具先天优势的大学城。它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2位两院院士,5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30余万在校大学生。

这是一组吸睛的数据。但数据背后,省、市、区决策者却对发展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方面,大学城城市建设欠账多,基础设施薄弱,高校师生、周边群众对此颇有微辞,但由于体制机制不顺,地方政府也难有作为。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少,“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突出。因此,大学城虽然有资源、有优势、有底蕴,但这些仅仅是潜在的优势,没有形成发展的优势,更没有形成大学对城区发展的带动效应。

“共建共享没有围墙的大学城!”在去年5月的调研中,杜家毫对如何建设好大学城给出四大关键词——教育兴城、打破“围墙”、创新创业、久久为功。他强调,要突破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划建设、公共服务、产学研用等各个方面的“围墙”。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多次深入大学城调研指导,指出要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让大学科技城成为没有“围墙”的创新高地,成为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放眼国内,松江、杨浦、中关村、光谷等大学城发展的历史轨迹给世人以启示:核心理念是大学城建设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关键。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23.19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内,1/3是景区,1/3是校区,1/3是城区。曾经,校区面积大、管理难度大是岳麓区的痛点。岳麓区委书记周志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游客人流量大、师生数量多、发展底子薄、可用财力少、城市欠账多、体制机制不顺,以及改造成本高、动迁难度大等,这“八道坎”是绕不过去的,必须坚决打破路径依赖、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树立“服务高校就是服务岳麓发展”的新理念。

经过无数次的思想碰撞、头脑风暴,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和各高校达成共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基本路径明确了,那就是:校区、城区、景区、园区四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校区提供智力支持,园区是创新创业基地,城区提供公共服务,景区是生态环境保障。必须打破围墙“融”,深化共创“合”。

当理念一新,便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境界,催生了新气象。

“老照片中的校门回来了,20多年想做而又没有做的事,终于做成了!”当古朴典雅的师大老校门重建好的时候,很多老校友闻讯从外地赶回,在校门前留影,并连声感叹。过去,二里半最有标志性的建筑是师大老校门。上世纪90年代,麓山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必须拆除和搬迁,其中就包括老校门。老校门拆了,附近却留下一片小门店集聚的三角地带。“一次经过师大老校门附近的‘三角地’,路边餐馆抽油烟的大风扇呼呼地对外吹着,掩鼻而过的时候,班导师那无奈的表情,我至今都还能记起。”网友“@橘子洲”的回忆,也是不少师大校友的集体回忆。多年来,重建老校门的呼声强烈。但由于三角地带拆迁难度大,重建老校门的事一直悬而未决。

去年,在麓山南路综合整治中,岳麓区以“打破围墙”的决心和担当精神,攻坚克难,启动二里半国有土地征拆,仅仅45天的时间,依法征拆房屋155户、搬迁市场经营户128户,为大学城建设腾出了宝贵空间。师大老校门也得以原址重建,外观形状等都延续了原来的风格。

大学城大家建,大学城的事商量着办,一起来办。当共建共享成为共识,校区互动日益密切。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的比例是多少,门店招牌如何改进完善……在一次次建设规划座谈会上,湖南湘江新区、岳麓区与三大高校师生、专家学者、设计者、施工方进行着“头脑风暴”,他们集思广益、反复研讨,将麓山南路真正打造成精品工程,经得起考验,对得起历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北入口,一个抽象的“山”字由三个窗口组合而成,寓意大科城对人才的欢迎。这个现代简洁、寓意深长的标识,就是“校区互动”的作品。由三所高校的学子参与设计,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岳麓区分局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设计深化。“谁不想为校园和家园出一份力呢!”谈起参与设计的初衷,湖南师大工程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爽说。麓山南路特色街区的人行道路面,首创清水混凝土地面,既厚重清雅又朴实无华、自然沉稳。“这个首创也凝聚着高校专家的智慧。”长沙市麓山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工程师罗特告诉记者,当初,清水混凝土模板做了五六次没有成功,湖南大学的材料专家主动上门会诊后,问题迎刃而解。

当充满希望的沃土,遇上智者播种的种子;当发展的阳光,普照青春的梦想;当历史的文脉,焕发新的气象……行走在大学城,记者感受到,无论是一线挥洒汗水的基层干部、入驻园区的科技企业,还是高校教师、学生,又或是街边商户、普通居民,都已凝心聚力“一盘棋”,积极支持、参与着大学城建设,创造着时代赋予这片热土的未来。

亮出新颜值:舍得精神,成就最美麓山南文艺范后湖

“醉美麓山南!”两年前,罗雅琴从湖南师大毕业。同寝室的姐妹们分散天南地北,而她留在了长沙。最近,姐妹们回长沙聚会,旧地重游,沿着麓山南路一路走一路看,惊叹不断。

全长5.3公里的麓山南路,是连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三所重点高校的主动脉,有着独特的人文气质。但也正是因为地处校地交叉地带,陈旧的基础设施、日益拥堵的道路交通、杂乱无序的商业布局,也留在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记忆里。

变化,就从麓山南路开始。你看,这里的人行道拓宽了,更有现代化街区的味道了;桃子湖路和麓山南路交会处,原本乱草丛生,如今,全新打造的书香坪文化墙,还原了麓山脚下千年文脉和历史传承。再看湖南大学天马忆街,原本只是一排破旧低矮的小店面,与沿线经典的建筑完全不搭。改造时沿用湖南大学经典建筑色调、风格和语言,如红砖、拱券、花窗等,如今,这里成为小清新、文艺范十足的“网红”景点。在此开眼镜店20多年的老板,原本埋怨工程影响生意,现在面对如潮客流,老板喜笑颜开。就连“城市家具”——高低杆古典造型的路灯、弧形古典柱的公交站亭,甚至防护栏、垃圾桶,色彩及风格,也无一不和麓山南路整体格调相协调。沉淀千年的学府气质、高校经典的建筑魅力、麓山苍翠的生态景观,交织成趣。

亮出新颜值的,不仅是麓山南路。

作为大学科技城的重点项目,后湖景区加速蜕变。目前,清淤疏浚后,39公顷水体启动蓄水,人员混杂、设施落后、环境脏乱的城中村黄鹤村,由中外设计师重构意境后,启动八组38栋民居有机改造项目,后湖国际文创小镇雏形已现,和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小镇交相辉映。从“明珠蒙尘”到精彩蝶变,从“城市斑点”到艺术小镇,往日的臭水塘正蜕变为集艺术、设计、创意、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园。

潇湘路按照“六位一体”改造标准,着力实施道路提质、景观提质、节点打造、立面改造,增设高标准慢行系统,一道亮丽的湘江风光带呈现于世人面前。连接科研院所与产业园区的关键干道西二环,实施辅道拓改,道路东西两侧均设3车道辅道,通行能力大大提升。一年之内铺排麓山南路综合整治、潇湘路提质改造、西二环辅道拓改等十大工程,统筹推进大科城范围内20个社区、校园、农贸市场等提质改造,一座“最美大学城”的轮廓日益清晰。

“一流的大学城,要在两个指数上达标。一是魅力指数,一是动力指数。”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建觉认为,魅力指数,即校园环境、街道空间、建筑颜值、科研设备等硬件上要达标。岳麓山大学城魅力指数飙升的背后,正是岳麓区率先与周边高校一道,联手整治,“打破围墙”的成功尝试和探索。

拆有形的围墙难,拆无形的“围墙”更难。“围墙”是怎样开始打破的?岳麓人回答了两个字:“舍得!”

记者在大学城采访期间,多次听到“舍得”的故事:

“干部舍得跑腿!”记者在学堂坡社区二里半村教职工宿舍见到退休教师杨碧霞时,她感叹说,没想到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竟然成了寸土寸金的大学城里的品质洋房。这里是麓山南路综合整治中首个提质改造的小区,改造前,这里一楼几乎家家户户自划空地,围起了近2米高的违建院墙,甚至有人将院子建成了带顶的房。去年9月,当施工队第一个开拆杨碧霞家的院子时,邻居们纷纷觉得大事不好,不知道自己的房子会改造成啥模样。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地上门做解释工作,还送来了三张规划图纸,听取居民意见。最终大家选择了第三套方案。如今,岳麓区政府统一为一楼的住户“还原”了围墙,高度降到1.2米,既有院落感又提升了采光能力,院墙内均铺设麻石,居民家原先老旧的窗户换上了全新的双层隔音隔热玻璃。临边坡经常渗水的外墙进行了防水处理,最令居民头疼的小区排水问题,也通过地下铺设加粗排水管得到解决。之前不理解的住户,现在高兴都来不及,连声对记者说:“很多地方政府考虑得比我们还周到,确实改得好。”

“政府舍得投入!”在麓山南路改造中,按照统筹“地上与地下、立面与路面、亮化与绿化”思路,市区两级对给、排水管网以及原设置在人行道上的变压器、环网柜、电信机箱等强弱电设施进行迁改,由于麓山南路年代久远,地下管网既复杂又脆弱。改造不仅需要算大账投入,在工程进行中,由于一时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也没少被投诉和抱怨。但是长沙市、岳麓区政府坚持:“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要还基础设施薄弱的历史欠账,让麓山南路成为功能复合的省市一流道路。”如今,受益的大学城师生和居民纷纷点赞这种“舍得”精神。

“要舍得放弃、舍得牺牲!”岳麓区引导干部群众要着眼长远利益,讲大气,算大账,算长远账,舍得把最好的地段拿出来给高校搞科研园区,舍得把赚钱的商业项目停下来给高校建自主创新基地。23名区级领导分线分片负责,700多名业务骨干充实一线。麓景路征拆项目部副指挥长凌云,顾不上怀孕的妻子、刚做完心脏手术的父亲,带领项目指挥部,仅四天就签约189户;黄鹤村干部王清因为忘情于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征拆,“忘了”家人给他准备的36岁生日宴会;项目工程师罗特的宝宝是去年6月出生的,一个月后初为人父的罗特就一头扎进了麓山南路综合整治中,在那以后的两百多个日子里,罗特几乎每天晚上十时才能到家,躺在母亲怀中的小宝贝早已安然入睡……

没有落幕的大戏,没有句号的建设,让多少岳麓区指挥者、建设者没了节假日,也没有新婚夫妇的花前月下,没有年轻情侣的耳鬓厮磨。一年的答卷,或许并不完美,但演绎了多少感动,创造了多少奇迹!

亮出新活力:合作共创,出了校门就进科技园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知识岳麓’和‘创新岳麓’!”这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给大学城出的一道沉甸甸的时代考题。如何牢牢抓住大学城这个重大战略平台,发挥最大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

建设大学城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是开疆拓土,不是固守摊子;是创造标本,而不是模仿复制;这一切,考验着地方党委、政府干事成事的智慧和本领。

在新时代的实践坐标里,拼搏奋进是最好的“赶考”。

西二环东侧,中南大学西大门。一座多功能、现代化、高品质的科技园区拔地而起!一年前,这里还是基础设施薄弱、房屋老旧破损、群众居住拥挤的城市斑点区域。岳麓区依法征拆房屋165栋,校地联动,多方合作,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当年立项、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基本竣工,1号栋仅用100天时间完成基本建设。

高效建设赢得了“开门红”。5月23日,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开园之际,已有36家企业完成在研发总部的工商注册,19家企业现场集中签约。这些项目均由高端人才、前沿科技主导支撑,是孵化创新动能的“金种子”。其中有4家院士企业:由张尧学院士技术转化的湖南新云网科技有限公司;由黄伯云院士科技成果转化的湖南博慧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由古德生院士技术支撑的长沙迪迈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陈晓红院士担任总顾问的湖南红普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你有创新创业基地,我有专利技术和故事。“出了学校门就进科技园”的故事层出不穷。

2013年,张利军从德国回到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任教。每天走出学校西大门,他必须要艰难地穿过那片脏乱差的棚户区,才能抵达西二环。“去年5月开始,突然发现校门外开始拆迁,听到要建园区,师生们都很兴奋!”眼见一座现代化的科创园区,只用了一年时间就从无到有,如今他走出校园就进了科技园。张利军把这当做他人生的“重大机遇”——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的平台已搭建好,已有企业正与他洽谈想要购买他的专利技术并落户园区。

不久前,青海格尔木的东台吉乃尔盐湖迎来一集装箱来自长沙的“黑科技”装备:从管子一端进入“黑匣子”的当地盐湖高“镁锂比”卤水,再流出时,便净化成了优质“南美盐湖卤水”。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赵中伟带着团队研发十余年,终于攻克难关,诞生这项原创颠覆性技术。知晓这一消息,多个行业领先企业争相抛来橄榄枝。

“当初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后,我十分兴奋,迫不及待跑到学校科研部‘求转化’,但听到成果转化过程的复杂,还真有点打退堂鼓。”赵中伟是典型的技术型专家,不舍得“卖”掉自己十多年艰辛付出换来的成果,但在中南大学成果转化、谈判专家李昌友的“保姆式”服务下,最终,这项专利以1.048亿元的高价,被上海一家公司从中南大学转出,双方成立中南锂业,直接落户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这是学校转出、园区孵化专利技术的典型案例,让全球锂产能有望得到空前释放。”中南大学科技园(湖南)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晓赞说,中南锂业预计9月正式入驻园区。

“一校一园”破题“合作共创”。在大学城,“高校+平台”的合作模式,不仅只有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岳麓区还依托湖南大学规划设计、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与湖南大学共建桃子湖人工智能小镇、阜埠河创意设计一条街;依托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专业优势,与湖南师范大学共建后湖国际艺术小镇,并加快推进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产业基地、湖南商学院万创中国·湘江中心等建设。一圈(环后湖知识经济圈)、一廊(中南大学创新经济走廊)、一街(桃子湖高校双创街)、一镇(西湖互联网58小镇)、一区(岳麓高新区)科创经济发展新格局雏形初现。

当校园与城市的“围墙”,技术与市场的“围墙”被打破,知识的芬芳在工厂和社区流淌,创新的因子在城市和车间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迸发前所未有的旺盛活力。今年1月-5月,岳麓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新增“四上”企业个数排中心城区首位。

“教育兴城、产业兴城的氛围愈加浓厚、效果逐步凸显,世界一流的大学城完全可以期待!”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说,湖南大学将进一步发挥好校地深度融合发展优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努力为大科城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汇集要素。

“建设大学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后续管理和产业培育尤为重要。一切还只开了一个头!”周志凯说,岳麓区作为大学城建设的主力军,将遵循“教育兴城、打破围墙、创新创业、久久为功”的理念,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动大学科技城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合力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城。(记者 徐辉 唐薇频 洪虹)

(责编:曾璐、罗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