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里的年轻人劲头足
日前,本版刊发“核心技术之问”系列报道,聚焦如何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报道刊登后,引发基础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科技工作者广泛关注。他们表示,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在人。当前我国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求很大,希望引才用才机制和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
如何激发创新人才的活力动力?如何为科技界产业界科研工作者营造创新环境?记者深入科研院所、技术园区继续展开调查。
——编 者
让水下通信告别对讲机模式
近年来,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深入推进,海的潜力不断释放。伴随着人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步伐,水声通信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也不断凸显其重要性。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乔钢教授带领的团队,就在这片领域潜心“遨游”多年。
“海水对电磁波的吸收非常强烈,所以陆上通信依靠的载体电磁波在水下往往失灵。在学界,大家公认水下唯一有效的远程传播信息的载体就是声波。”团队成员马璐副教授介绍,该团队所做的核心工作就是研究以声波为载体,在水下传播各类信息的水声通信技术。
水下通信困难重重,如何让信息传输更稳定、更高效?这是困扰国内科学家的难题,也是世界上各个攻关团队暗暗角力的核心技术领域。乔钢和同事们近年来铆足劲头,咬定目标不放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过去,水下信息传输存在弊端,收和发不能同时工作。就像对讲机一样,你把信息传给我,我收到了再反馈给你,速度慢、效率低。”乔钢说,我们团队第一个尝试掌握远程、矢量、全双工水声通信技术,并且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在实验上获得了结果。据介绍,该技术可以让水下信息传输告别对讲机时代,实现实时收发,“效果就像在陆地上打电话一样”。
“有了这种水下实时通信的手段,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领域,工作效率都会大大提高。”乔钢表示,目前我国在水声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处在并跑竞赛阶段,但要掌握、突破更多核心技术,就看谁跑得更快、更稳。
政策松绑,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
但是,如何在掌握核心技术的道路上跑得更快、跑得更稳?不断调动科研人员尤其是基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活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在待遇上提供良好保障,也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做研究、一门心思攻难关,才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可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收入上有充分保障,生活上无后顾之忧。”2016年,乔钢作为中国科协九大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科技三会”,“在那次大会上,参会的科技工作者,对于改进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是对劳务费的使用呼声强烈。”
实际上,由于相关规定对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与实际科研活动不相匹配,导致科研人员干了很多额外的活,却拿不到应有的劳务收入。“这让科研人员积极性很受挫,特别是对于生活基础比较薄弱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乔钢表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的呼声,在“科技三会”召开后不久,有关部门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在劳务费开支范围和标准上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
这一政策松绑,让乔钢团队的成员颇为受益。“学校给的工资待遇并不低,加上现在能够通过参与具体项目获取与工作量相匹配的劳务费,更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马璐两年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今年刚刚评上副教授,科研工作劲头特别足。
“目前,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的整体收入与他们的能力、贡献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问题都在向好发展。”乔钢介绍,目前他的团队本着多劳多得的原则,在政策许可范围内,让承担额外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获得更多补助,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更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提供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在与乔钢团队交流的过程中,该团队多名成员表示,物质是基础,但是对于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良好的创新环境、事业发展平台才是激发创造力最好的助推器。
团队成员万磊副教授毕业于国际知名大学,2017年放弃了10万美元年薪的工作,回国加入了乔钢团队。“一方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研究处于顶尖水平,另一方面,在和乔钢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团队良好的创新氛围,能让我快速成长。”万磊说,水声通信研究是实验科学,需要团队成员密切配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出成果。同时,学校以“三海一核”为核心,形成了互相关联的学科群,对于研究的开展也大有裨益。
乔钢表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既要有好的带头人,更要有好的团队。“学校非常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重视传帮带,让年轻人在团队里尽快成长。”乔钢说,“我们团队现在尽量给年轻人压担子,无论是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发表还是职称晋升上都向年轻人倾斜,让年轻人做事更有动力、更快挑大梁。”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力资源处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开始,全校针对各层次专业技术引进人才启动了“X111”模式的支持政策,即根据各层次人才类型提供额度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年薪、打造1个科研创新平台、组建1支学术创新团队、营造1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为科研人员营造更加优质的创新环境。
核心技术的研发,最终是为了应用于各类实际场景,服务于国家发展。“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既能够释放科研人员的活力,也能够反哺科研人员,增加他们的收入。”乔钢介绍,过去由于缺乏成果转化的意识,团队一系列领先的科研成果在产业化方面有所欠缺。“现在,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努力。在学校和哈尔滨市南岗区的帮助下成立了科技公司,更加注重军用项目达到最终的科研目标之前的技术溢出,尝试开拓军民融合项目。更好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6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