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杀案中的“文身男”,到底触动了公众的哪根神经?
8月27日晚发生在江苏昆山开发区的男子砍人遭“反杀”事件,持续引发热议。在法学界,对骑车男于某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仍有不同声音。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舆论却出现了一边倒的迹象。据新京报评论做的一项近2万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82%的网友认为“花臂男”罪有应得,骑车男是正当防卫。
为什么公众会如此敏感地一边倒?
首先,刻龙画虎的文身在多数人眼中,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符号,甚至是黑社会的代名词。在谈“黑”色变的压抑情绪下,公众对于骑车男的支持,是对黑恶势力零容忍的集体宣泄。
当然,我们不能以有色眼镜对所有文身人进行简单的统一归类,这不科学也不公平。但翻看文身龙哥被扒的过往历史,结合这次事件中的各种行为,似乎对他的黑色定位并不偏颇。
这位绰号龙哥的文身男前科累累,曾经四次判刑、一次行拘;事件当天还驾车违法进入非机动车道,非法藏匿携带管制刀具,而且还率先动手砍人。可见此文身男的确恶迹斑斑,其种种行为表现也已触碰了公众的安全底线。
如今公众眼中的文身男已被符号化,他们已不再是水浒中替天行道的花臂和尚,往往被看成是人人嫌弃的地痞流氓。他们常把关羽带在身上,把义气挂在嘴边,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也可以为大哥打架斗殴,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犯法。
这些充满狭隘个人主义的江湖义气常常可能会变成祸害公共利益的一把黑刀,也可能成为人人自危的社会焦虑。
这些长期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社会人,就像牛皮癣一样,根除不掉,却又让人烦心。尽管他们大多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但却无时无刻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8月29日晚8时许,不少过路行人事发地,讨论8月27日晚的砍人事件。 图片来源:新京报
公众对于文身男的态度,其实折射出公众捍卫自身安全、维护公平正义的集体情绪和社会导向,是公众民心民声的真实反映,也是公众情绪集体躁动的一个深层原因。
我们也似乎能感觉到,此次公众情绪的集中宣泄所引发的舆论震荡,有可能推动我国法律对于正当防卫的判例认识,有助于激活正当防卫的僵尸条款,避免法律出现对坏人太好、对好人太坏的法律漏洞。
此外,在当前扫黑除恶的大背景下,除了要深挖事件背后是否涉黑以及打击相关的黑恶势力外,还要借势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鼓励积极的举报行为,让打黑除恶成为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集体运动,让黑恶势力没有生存基础,也让黑恶势力无处遁藏。
蛮横惯了,总会产生习惯性的冲动。文身龙哥走了,但暴力的冲动仍有存在的危险。如果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暴力必须止于红线,这个红线就是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要尽力避免在反暴力中被异化,成为新的舆论暴力制造者,因为冲动的暴力,不仅有体力,还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