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男子假死骗保 藏在焦点之后的“贷”之网
央视网消息:现实的生活会有多“不真实”?
许多网友用“魔幻”来形容他们对这个事件的看法:9月19日,湖南娄底新化县一名男子何某为逃避自己欠下的大笔网债,买下百万意外保险后,租车投河假死。然而逃避现实“消失”在世间的他没有想过,不知内情的妻子戴兰(化名)却因此背负了如山的压力,10月10日,寻夫未果的妻子留下一封绝笔信,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投湖自尽。
得知消息的丈夫“复活”归来,他跪倒在地面声嘶力竭,却无法卸掉内心的懊悔和现实的罪责。“他骗保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保险公司的回应击碎了他曾设计的一切,何某做了一件从开始就不存在可能性的事,为自己的无能与无知,搭上了的妻儿生命。
保险协议上妻子的名字和镜头前一夜白头的丈夫,成为他这出自以为是的剧本中,最荒诞的结局。
我们回看整个事件,除了对何某家庭借贷情况、对他作为一个丈夫资格的质疑以及妻子选择死亡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等问题的热议,隐匿在公众焦点之后的,还有一个不该被忽视的角落:“曾在50家借款平台借款。”
网贷。
他踏入的,是一个看不见底的黑洞。很显然,何某无力经营好自己的财产,房租、车贷、给女儿看病的开销,为支撑日常用度,他的贷款行为更加掏空了这个家庭。无疑,动一动手指就能得到金钱是多么诱人的方式,但他却无力偿还,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面对惊人的债息,拆东补西、债台高筑,当平衡被打破时,一切都崩塌了。
他不是第一个。
2014年,网络贷款(P2P)行业迅猛发展,在当年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网贷等互联网金融的正面作用得到了肯定,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多年来由于门槛低、缺乏监管、缺乏完善的风险应对措施等痼疾,发展始终良莠不齐。
诸多平台隐藏在看似正规的外表下,假借各种名目,利用一些人群的无知和欲望,无限制地发放贷款、违规收息、暴力催贷,问题频出,甚至引发许多社会事件,如“校园贷”、“美容贷”、“套路贷”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17年3月,西安一大二女生用34款软件网借25万购买化妆品,因无力偿还被追债扰乱学校秩序,后被勒令退学;
2017年11月,淮南市一大三学生被同学借身份证欠下7千校园贷,背债35万欲轻生,后由警方介入调查;
2018年1月,研究生罗某因欠网贷在旅馆中自杀身亡;
2018年3月,一位17岁少年为还网贷刺伤出租车司机,抢走了现金和出租车,后投案自首;
2018年8月,福州警方摧毁一特大“套路贷”黑社会组织,抓获涉案人员60余人,该组织放贷金额上亿元,受害群众达数百人。
再加之今年6月以来全国P2P的大量机构陷入集中性“违约潮”、“爆雷潮”,面对有先天缺陷的网贷行业,整改规范早已刻不容缓。
8月下旬开始,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等多部门连续召开会议,针对网贷行业发布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多地开展专项整治,督促平台回归信息中介的本源,建立完备的风险管控和内部管理体系,严格资金流向。进入9月,行业乱象已得到一定缓解。
网络借贷平台发展多年,沉疴旧疾绝非一日能够扫净,非法网贷依然隐匿在社会的角落,游走在一个个假象和谎言之中,金融风险的阴霾也并未完全散去。打击非法网贷、规范网贷行业,必须进一步落到实处。
网络借贷的三个环节:资金从哪儿来、资金怎么存管和资金怎么贷出,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监管和风控机制,为深陷网贷黑洞的借贷者和投资者提供必要的法律维权途径,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政策宣传、金融消费者教育和市场风险提示的工作,提高参与者的素质,才能有效减少悲剧或其他犯罪的发生。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不劳而获”终有尽时,面对新型的消费和投资理念也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要被无限放大的物质欲望吞噬了理智和责任。我们都生活在秩序的社会之中,有些东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戒尺。
责任编辑:任业刚 UN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