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奋力前行的魅力乡村——曹妃甸郑庄子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8  来源:全球资源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奋力前行的魅力乡村——曹妃甸郑庄子村全球资源网唐山(杨柳青么安全)讯:冀东新闻消息:10月27日受曹妃甸区十农场的邀

原标题:奋力前行的魅力乡村——曹妃甸郑庄子村

全球资源网唐山(杨柳青么安全)讯:冀东新闻消息:10月27日受曹妃甸区十农场的邀请,中国乡村旅游网站主编与冀东新闻中心和唐山晚报记者一行4人,到郑庄子村采访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被该村党员干部的工作干劲所鼓舞、被村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邻里深情所感动、被风景如画产业兴旺的村貌所叹服,被文明的村风和文化的传承精神所感慨。

有一盘石碾开始引出一段佳话!
这盘古碾坐落在郑庄子村中间苏家的门口,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相传,据村史忆记该古碾问世于前清光绪二十年春。道光初年,郑氏十五世传人郑如信因家中生活困顿,外出闯荡谋生,来到保定城南苏家屯时贫病交加,无钱医治,村内苏彩接纳了如信,找来医生给他诊治,一家人对他照顾备至,倾家中积蓄治好了如信的病,如信万分感激,实在无以为报,承诺将家中小女儿许与苏家少儿为妻,然后辞别苏家返回家园。

五年后,苏家儿子长大成人,苏彩为承诺践行与郑如信的盟约,携妻带子从保定府来郑家庄投友结亲,定居后,苏彩之子苏成发与郑如信之女喜结秦晋。在郑氏家族的鼎力帮助下,从此一家人开始了筑室掘壤,食糠菜饮苦水的创业生活。

苏氏一家人硬是在这困境之中宵衣旰食,耕耘不辍,靠勤劳的双手和一把锄头开出了维持生计的家园。传到第四代苏家日子日渐殷实,可谓衣食无忧。民以食为天,五谷历来是百姓的生命之依,但是去五谷皮壳始终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全村没有一盘石碾,吃米不是靠石舂舂,就是到很远的邻村碾轧,舂米费时费力。

此时苏氏第四代传人苏有传萌动购碾之心,郑家庄因地处沿海,不是沙坨就是盐碱滩,没有一座石山,附近没有打造石碾的作坊。去哪里购置石碾,有传邀家人商议,全家支持他去丰润遵化山区考察,于是在光绪二十年,有传步行数百里,从丰润购石碾一盘。石碾落成之后,自然解脱了苏家人碾谷物的辛劳之苦。在石碾闲暇之时也迎来了左邻右舍的光顾。

苏家人总是欢声相迎,笑语相送,有时还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一起推碾扫碾,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的民众都前来求助石碾的帮忙。忙时多少家排号轮碾,一年到头石碾很少空闲。在驱日寇打老蒋的战争年代,英雄的郑庄子村名不惧白色恐怖,为革命队伍筹粮碾米,石碾也为前线供应保障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之时,村民们以植物根皮茎叶代食充饥,石碾自然也默默地砸薯干薯秸,玉米骨头等,与村民共度时艰。

进入电气化的当今时代,人们很少再用石碾碾米磨面,但石碾上仍有轧酵母,碾粒盐的痕迹。石碾是普通农家生活中的助手;石碾是苏郑两大家族

缔结友谊和睦相处的纽带;石碾是村民从苦到甜村庄由穷变富的历史见证。一盘古碾静卧在村街,意在教育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向前,为圆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