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微软亚洲研究院 如果没有基础研究 微软就不存在了
2018年11月6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届“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微软教育峰会在北京举行。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图灵奖获得者罗杰·瑞迪(Raj Reddy)等出席并致辞。
萨提亚·纳德拉: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微软就不存在了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2018“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暨微软教育峰会上致辞,他表示,微软一直做基础研究,“好奇心驱动着我们做这些研究,这都在我们的基因当中,正如比尔·盖茨和Rick Rashid所说,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微软就不存在了,我们对基础研究执着和投入矢志不渝。”
他用一系列数据来证明这一点,也总结了微软亚洲研究院20年的发展历史:发表了5000余篇论文;超过300所大学的6000学生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或者在其中实习;超过180名研究生参与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超过7000名院友,很多人仍然还在微软工作。
关于出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技术转化项目,萨提亚·纳德拉提到了微软小冰。他称,微软小冰的核心不只是打造一个有AI的对话系统,而是要解决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打造一个人工智能系统,“不仅仅可以表现出IQ,还可以表现出EQ,这个就是小冰在做的事情”。
洪小文: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研究是最底层、最基本的
“没有什么能够一蹴可及,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研究是最底层、最基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表示,没有之前62年走过的路,就没有今天的人工智能。
20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根植于北京,在此前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宣布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将正式落户上海。洪小文在此次采访中具体介绍了设立上海分院的原因以及落地情况。
他表示,作为一家平台公司,微软遇到了数字转型的机遇。在他看来,所有行业的公司都要善用数字化、云计算和AI来做数字转型,“从我们的角度看,每家公司都会变成数据公司”。在与其他行业公司的合作中,微软发现“AI最后1里路的创新还没有那么容易,而微软希望AI普及化”。因此,微软试图通过人工智能创新院,与不同领域内的行业领军者公司合作,把微软的技术与企业的行业知识和数据结合,以实现“最后1里路”的创新。
洪小文透露,目前上海分院正在积极落地中,计划于明年暑假正式落成。
沈向洋:混合现实、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引用了比尔·盖茨的名言——“很多人会高估自己在一年里能做到的事情,同时却又会低估自己能在十年里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混合现实、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三个未来发展方向。
他表示,“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的这20年,也是全球以及中国计算机产业快速发展的20年。计算机科学的进步,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近几年人工智能浪潮的再次爆发,更是将这种变革推进到极致。可以预见,下一个十年或二十年,计算机科学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新的体验。”
他同时谈到了人工智能道德伦理问题:“如何确保AI的公平性?”、“如何保障安全?”,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要搭建“负责任的AI”,并表示微软目前正在进行相关研究项目。
罗杰·瑞迪:20世纪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突破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Raj Reddy)也在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AI只是一个帮助人们做事的工具。莱特兄弟的飞机帮助人们拓展了物理能力,同理,过去60年里,计算机或者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在帮助人们增强大脑的能力。
他列出了他心目中20世纪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突破:IBM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冠军,检验数学证明的准确性、避免事故的汽车、制造业自动化和灾难救援机器人、语音识别系统、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专家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