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战也启动了中国现代史巨车之轮,助推人包括在一战中流汗流血的华工。
整整100年前,1918年11月11日11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停战。
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的纪念活动。今年,由于是一战停战100周年,许多国家,尤其是这次大战的主要交战国,更是很早就开始筹划隆重的纪念活动,尤为令人瞩目的是,法国将在今年11月11日一战停战百年纪念日那一天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届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多国领导人都会共赴巴黎,参加纪念仪式。
此前不久的11月6日和7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唐人街的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小会堂,则有一场不那么张扬的活动正在举行,这就是“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
曾几何时,在西方,这段历史曾被有意无意地掩盖和忽略;而在中国,由于派遣中国劳工参与主要是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这一决定,是由名声不佳的北洋政府做出的,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几乎无人提及、更无人纪念这段历史。
在这次图片展的开幕式上,中国驻英使馆公使马辉致辞说,一战华工是一战历史的一部分。14万华工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一战西线战场,冒着生命危险为协约国军队提供后勤支援,为早日结束这场人类史上极具破坏性的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主办方的山东省侨务代表团团长、山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吴冠介绍说,一战华工中,山东籍人员达8万余人,此次展览中的不少照片系首次公开,还原了华工历史。
这次主题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图片展在英国展出两天后,又继续在一战的主要战场比利时和法国展出,在法国展出时,则恰逢一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日,在要人云集的隆重盛大的纪念仪式的对照之下,这个不起眼的小型图片展,将以一张张朴素的黑白照片,向世人提醒中国劳工在百年前这场大战中的付出和贡献。
尘封的历史
她叫程玲,年届六旬,胖胖的,典型的山东妇女模样,这次她随着山东省侨务代表团,专程来到英、比、法诸国来办展。“我从来没有见过爷爷,他离开家乡时,我父亲才几个月大,”在伦敦唐人街的图片展上,程玲告诉我。她爷爷毕粹德就是赴欧参加一战的14万华工之一。程玲父母很少提起爷爷,父亲甚至还在战乱年代改换了姓氏,直到1998年,她回山东莱芜老家探亲,无意中看见了一块铜制的英国一战勋章,才知道那是当年英国政府颁发给作为英军劳工的爷爷的勋章。
她告诉我,爷爷当年从青岛坐船,穿越整个太平洋,再坐闷罐子火车,穿越整个加拿大,来到英国,然后作为英军的劳工,来到了法国战场。一战结束,他本以为可以返回家乡,没想到,法国仍然需要华工从事战争善后劳务。1919年9月27日,一战结束后近一年,爷爷在法国清理战场时被残留的炸弹炸死。
但她对爷爷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出国前,她曾经对新华社记者说:“当时父亲刚出生,家里条件也不算差,奶奶也多次挽留,为什么爷爷还要毅然决然去欧洲做劳工呢?我想找到尘封的档案,了解那段历史。”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战华工的历史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只是到了近些年来,这段历史才被重新挖掘出来。一年前,英国电视四台(Channel 4)播放了一部纪录片《被忘却的英国(华工)军队(Britain's Forgotten Army)》,讲述了这段被遗忘、甚至被刻意掩盖的历史。
11月6日,这部纪录片开始提到的一个英国人约翰•德•露西(John De Lucy),也带着全家人,来到了“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
一年前,约翰•德•露西在家中发现了外祖父威廉•詹姆斯•霍金斯(William James Hawkings)留下的一个木箱,里面收藏着数十张玻璃幻灯片,记录的正是一战期间华工生活、工作的真实影像。霍金斯曾经在中国经商,一战期间,他到山东为英军招募劳工,陪同他们前往法国战场,并担任他们的长官。在此过程中,霍金斯用相机记录下了中国劳工被招募、踏上旅程、在战场上工作以及返乡的全过程。
约翰•德•露西的儿子、英国公司Amplify Trading的创始人威廉•德•露西(William De Lucy)在图片展现场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说,英国有6000处一战纪念碑,但没有一处为一战华工修建的纪念碑,华工做出的贡献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纪念,现在是时候修建一战华工纪念碑了。
威廉•德•露西对我说,他现在也常去中国,在中国有很多业务,包括培训中国金融从业人员,他觉得他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了他外曾祖父的中国联系,尽管今天的中国完全不同于100年前的中国。他说,他在中国的时候,有时会给他的中国朋友展示他外曾祖父拍摄的一战华工照片,对方的反应通常是大吃一惊、不敢相信,因为这些中国人也不熟悉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