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湖北 » 正文

全球报道:高原练兵锚定“新坐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高原练兵锚定 新坐标从“驻训上高原”到“驻扎在高原”,从“适应性训练”到“全面实战锤炼”,从新装备“亮剑”到新战

原标题:高原练兵锚定 新坐标 

从“驻训上高原”到“驻扎在高原”,从“适应性训练”到“全面实战锤炼”,从新装备“亮剑”到新战法“淬火”……近年来,伴着改革强军的铿锵步伐,西部战区陆军高原“打卡”更加密集,寒区训练常态化,部队高原训练实战化水平显著提升。今年,各部队有数十项战法成果填补训练空白。

 

祁连之南,横断以西,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这里是“飞起玉龙三百万”的世界屋脊,也是“鸟飞绝、人踪灭”的生命禁区。

从初夏到立冬,西部战区陆军部队官兵在风雪高原斗严寒、抗缺氧,上演着一幕幕实战实训的壮阔图景。自组建以来,西部战区陆军聚焦使命任务,连续3年组织所属部队驻训高原锤炼实战能力。3年来,伴着改革强军的铿锵步履,高原训练实践也在孜孜求索中不断推进。

如今的高原实战化训练有哪些新变化新特点?前不久,记者奔赴风雪弥望的昆仑山腹地,走进高原演训场实地探访。

时空维度新常态

从“驻训上高原”到“驻扎在高原”

去年9月6日,对于邱少云部队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数千官兵的共同见证下,邱少云塑像迁入该旅位于青藏高原的新营区。这名“军龄最长的战士”归队,标志着该旅移驻高原任务已全面完成。

“以前是‘驻训高原’,现在成了‘驻扎高原’,一字之差,需要改变的却不止一点半点。”该旅旅长于洋说。

从戈壁平原到风雪高原,从临时驻训到长期驻扎,高差是最大问题,但需要跨越的却不仅仅是海拔。高强度体能训练如何组织?如何保持武器装备性能?如何进行有效保养?……移防之初,一系列问题横亘眼前。

一年以来,他们认真梳理高原高寒环境对部队建设的影响,从日常训练工作做起加紧数据采集、经验积累、制度完善,军事训练更加贴近高原实际,部队建设更加符合高原作战需求,官兵们适应高原、胜战高原的底气更加充足。

“打造一支能够制胜高原的部队,定期高原训练远远不够,必须推进高原训练常态化。”战区陆军领导说,以前高原驻训常于夏秋季进行,这是高原气候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但其他季节往往成为“训练盲区”。

去年秋,某合成旅完成转隶移防,从四季风沙的西北戈壁进驻常年冰雪的青藏高原,2000多公里移防路,海拔爬升达到2000多米,成为西部战区陆军驻地海拔最高的作战旅。

“最初并没太大感觉,毕竟以前也上高原驻训过,物质准备还是比较充足的。”二营营长范玉剑说,问题逐渐显现,还是在冬天到来之后。

那是他们在高原上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大雪一场接着一场,气温不断降低,不仅武器装备性能受到较大影响,官兵们感觉自身动作反应都迟缓了很多,原计划的冬季训练内容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范玉剑营长坦言:“这是之前从未遇到的情况,多少还是有些措手不及。”

战争,往往不会发生在熟悉的地域、熟悉的环境里,推进实战化训练,必须适应多种战场环境,努力提升训练的“陌生系数”。

西部战区陆军组建3年来,多次将党委研战议训会搬上风雪高原,一批批将校军官迎寒风、抗缺氧,现地观摩实兵演练,分析研讨作战问题,吹响推进高原常态化训练的“冲锋号”。

几年来,一支支雄师劲旅高原训练“打卡”更加密集,几乎覆盖所有兵种专业,逐渐摸索出部队在高原寒区遂行作战任务的特点规律,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原训练数据库。

标准维度新突破

从“适应性训练”到“全面实战锤炼”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当内地“秋老虎”余威仍在,几场风雪后的高原早已银装素裹、寒风肃杀。

如此场景对某合成旅官兵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曾多次来到高原展开适应性训练,但今年的驻训却让大家突然感觉到有点不适应了。

不同于以往需要适应几天后方才展开演训,今年铁路输送梯队刚一停靠到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兵站,演练任务就已经下达。

在指挥员调度下,两路防空分队冲出列车车厢,迅速向列车两头布防。坦克、步战车正陆续卸载时,空中“敌情”突至,所有人员立即疏散伪装,防空分队随即投入对空防卫。官兵直呼,没想到“战斗”来得如此之快。

与之相较,某合成旅的高原之行更显紧张激烈。距离出发时间不到一天,战区陆军导调组临机调整机动方案,将原计划的每日行军500公里提升至700公里,日机动时长增至14个小时。

“以前上高原哪敢这样!都是边走边适应,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真正进入高原。”该旅三营营长白家丞说,“但这种按部就班的适应,却并不‘适应’实战化的标准要求。”

随着机动时间大幅缩短,“敌情”密度也相应增加,一面要应对接连不断的敌情,一面还要顾及海拔升高、天气变化产生的影响,白家丞营长的眉头始终没有舒开过。

“这样充满硝烟味的考验,在以前还真没遇到过。”白家丞营长回忆,以往组织高原驻训,惯例动作是先驻后训、先训后战,使不少官兵下意识认为“驻训就是住下来再训”,缺乏临战意识。

“敌人不会等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战区陆军参谋部领导说,进入高原,就如同进入了战场,就要用战场思维衡量战斗力“成色”。

走进某旅高原驻训场,不见以往千帐连营、红旗招展的场面,只有几处重重伪装的帐篷零星散布,依稀可辨,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旅的驻地。

“这仅仅是我们营的一部分。”该旅三营教导员王腾朝介绍,以往部队驻训,光是安营扎寨和氛围营造就要花很长时间。今年部队到达驻训场后,全部按实战要求,借助高原地形和自然植被,按战斗编成分散隐蔽配置,部队当天展开训练,第三天就打实弹。

驻训仅半个多月,这个旅已经4次被“敌人”逼着转移,在一个又一个陌生地域进行疏散隐蔽、工事构筑、防空袭等课目训练。

硝烟弥漫风雪路,莽莽昆仑入战图。在座座高原训练场,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数万参训官兵不畏艰险、挑战极限,以敢打必胜的勇气战天斗地、攻坚克难,部队高原训练实战化水平显著提升。

体系维度新跨越

从新装备“亮剑”到新战法“淬火”

高原深秋,天苍云阔,一场高强度的实兵演习即将展开。

虽然某合成旅旅长吴军已数不清曾多少次率部上高原,但今年绝对是他底气最充足的一次。去年,这个旅在“脖子以下”改革中实现了结构重塑,不仅主战力量按作战编组合成配置,电子对抗、特战侦察等新要素新装备也一同转入。他们迅速理顺指挥关系,打通信息链路,将作战要素紧紧“攥”在一起。

重拳在握,长缨在手,今年,他们组织部队整建制奔赴高原。

高原实兵演练开始后,10多辆车载指挥方舱构成的指挥机构迅速建立,实时传输的信息数据网罗各个作战要素;在立体侦察的指引下,各型火炮织出一道密集火网,实施准确打击……“既有硬摧毁,更有软杀伤,作战手段更加多样。”吴军兴奋地说,新编制、新要素、新战法使部队高原实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与该旅携手参演的,还有首次在高原“亮剑”的某旅。组建仅一年,该旅就将侦察专业的“首战”放在了高原,颇有点“自讨苦吃”的架势。

高原地形复杂,侦察视界往往受阻,情报传输常常中断;受气压气象影响,高空侦察手段效能难以发挥;因低温低氧环境,武装侦察行动变得迟缓,范围也受限缩小。

“早就了解高原侦察是一大难题,我们这柄新铸就的利刃,就是来磨刀开锋的。”面对困难,旅长朱建彤依旧信心十足。他们不仅综合投入十多种专业侦察力量,还主动联合其他部队的侦察力量,形成一张大网向目标区“劈头盖去”。演练中,一份份实时更新的目标清单,很快传到指挥部,形成战场态势图。

前有侦察“千里眼”,后有火力“铁拳头”,这场综合实兵演习圆满收官,不仅为各部队演练新战法提供了“磨刀石”,更为检验联合攻防、体系作战提供了“参照系”。

战区陆军领导说:“新编制体制运行,新质作战力量组建,为提升部队高原作战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研练新战法,把各类作战力量紧紧捏在一起。”

高原演兵场,是检验战法成果的最好“熔炉”。今年驻训,西部战区陆军各部队有数十项战法成果填补训练空白。

风雪突袭,又一场联合对抗演练拉开大幕,新型作战力量驰骋高原。信息先导,火力支援,合成营重拳出击、拔点夺要;电磁压制、陆航突击,特战分队神兵天降,直击软肋。红蓝交锋难分难解、愈演愈烈……

(孙利波 李 森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8日 06 版)
(责编:关喜艳、周恬)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