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全球报道:直击5G频谱 2.6GHz和4.9GHz虽不成熟但也无需悲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3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直击5G频谱 2.6GHz和4.9GHz虽不成熟但也无需悲观近日,三大运营商已经获得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试验频

原标题:直击5G频谱 2.6GHz和4.9GHz虽不成熟但也无需悲观

近日,三大运营商已经获得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试验频谱的发布为行业开展5G商用奠定了基础,为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不过此次中国移动获得的5G频谱,在部署网络方面却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是2.6GHz频段和4.9GHz频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6GHz频谱清退倒计时

三大运营商获得的全国范围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结果如下,中国电信获得3400MHz-3500MHz(100MHz)频段的5G试验频率资源;中国移动获得2515MHz-2675MHz(160MHz)、4800MHz-4900MHz(100MHz)频段的5G试验频率资源,其中2515-2575MHz(60MHz)、2635-2675MHz(40MHz)和4800-4900MHz(100MHz)频段为新增频段,2575-2635(60MHz)MHz频段为重耕中国移动现有的TD-LTE(4G)频段;中国联通获得3500MHz-3600MHz(100MHz)5G试验频率资源。

但是仔细观察频谱划分,就会发现,在2.6GHz频段,当年三大运营商各有20MHz频段。因此,如果移动要使用该频段的160MHz带宽,另外两家就要面临清频的问题。12月7日下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别发布官方公告,于2019年3月31日前,在全中国内地范围内逐步停止使用2600MHz频段的频率。

这段频率清频难度到底大不大?据Strategy Analytics无线网络服务总监杨光表示,2.6GHz频段是TDD频段,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主要部署的基站为FDD基站,TDD基站数量占比不是特别大,因此用户数量如果不多的情况下,2019年初清频应该可以完成。

但同时中国电信频谱专家表示,中国电信4G一共开了90MHz频谱,收回去2/9,相当于要把网络流量压缩到7/9,而且提速降费以后网络流量每年成倍增长。目前中国电信在2.6GHz频段大约部署3万多个基站,占比不大,但是这3万多个基站是电信130万基站里压力最大的,突然一关用户体验会很差。而且清频时间有限,估计会强制关停,后续还需要解决用户投诉的问题。

据了解,3G网络清频的速度大致是每年流量减少1/3,把3G流量卸载到4G网络上,现在2.6GHz清频,如果没有新增频谱,流量怎么转移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不过,据猜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要想拿到5G频谱要先完成清频工作。

产业不成熟也无需悲观

3.5GHz频段是全球公认的黄金频段,具有产业链成熟的强大优势。与之相比,2.6GHz和4.9GHz最大的劣势是产业不成熟。

不过据专家测算,2.6GHz在技术方面却占有相当优势,也许可以弥补产业不成熟的不足。华为专家曾表示,由于5G时代的Massive MIMO天线具有64T64R天线以及波束成型能力,能够很好地增强信号覆盖,因此中国移动获得2.6GHz频段则可以与4G时代共用站址,能够大大节省建网成本。

2.6GHz和4.9GHz的产业情况目前确实不如3.5GHz,但也无需悲观。一方面国际上有运营商在这两个频段做努力,如美国Sprint拥有2.6GHz频段,日本的5G频段也包括了4.9GHz;另一方面,也应该对中国移动有信心。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移动会先把重点放在2.6GHz,4.9GHz不会是一开始部署的重点,不然设备厂商早就开始加班加点做出系统设备。据悉,目前诺基亚贝尔有4.9GHz频段的设备,这可能与其针对日本市场进行研发有关,所以总体来说系统侧难度相对较小。目前看来,主要的问题应该在终端侧,可能需要中国移动多出些补贴。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