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后3年,浙江将投入136亿元用于提升农村饮用水,破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会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5%,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浙江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起步早,农村供水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前列。”省农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浙江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基本解决了“有水喝”问题。
然而,对照城乡同质标准,浙江仍有803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有待提高。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坦言,近两年特别是高温干旱时,老百姓对喝好水的呼声很高。此次实施的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就是要让浙江农村老百姓喝上质量有保障的水。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确保完成涉及农村803万人的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任务。
从“小水厂”到“大管网”
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浙江目标构建三级供水网,即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简而言之,就是要改变过去“村村有小水厂”的局面,让更多人喝上“大水厂”的水。
“过去,浙江低标准、小规模供水点居多,而问题也大多集聚于此。”省农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水厂建设标准不高,消毒设施不够完备。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最大限度拓展城市供水管网,最小限度保留单村水厂。这就要求各地一方面大力延伸城市管网,构建城市供水县域网;另一方面乡镇管网“能并则并”“以大带小”,尽可能形成规模化局域网。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新增改造主干管(水厂至村口)1.2万公里以上,新增改造村内管网2.9万公里以上,单村供水工程覆盖全省人口规模控制在15%以下。通过这些延伸到各乡各镇各村的“毛细血管”,浙江才能实现县域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质、同标、同服务。
从“重建设”到“重管护”
“人们常说,三分建、七分管,在水利工程领域尤其如此。”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不少是因为工程没管好。因此,这一轮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不仅要抓好工程建设,更要严把工程管护关,落实县级统管责任,让农村供水工程能长期发挥效益。
在前期走访调研中,有关专家发现,不少乡镇水厂和单村水厂都是自建自管,缺少专业管护人员。农村饮用水工程的运行管护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行动计划》,浙江省的农饮水工程管护将注重“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全过程建设。据介绍,农村饮用水安全从水源保障开始。到2020年,全省将新增原水管道5100公里以上,新改扩建小堰坝、大口井等2000处以上。
对于农饮水工程的管护,浙江省也将从过去的“各村、各镇为阵”发展到今后的统一化、专业化。要求各地足额落实年度管护经费,可因地制宜采用水务公司直接管护或物业化管护等多种方式。据了解,目前瓯海区已成立温州市首家国有农村饮水管理公司,负责该区98个农村饮用水工程的物业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介绍,浙江省一些市、县已提前部署、提前行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嘉兴市已启动城乡一体化供水体制改革工作,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已达到100%,实现了“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的供水管理目标;宁波市象山县构建“二区五片+17个村级标准化水站”的“大+小”供水新格局,打破供水范围行政区域界限,联网供水覆盖率达到97%。
下定决心、加紧建设、严抓管护……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浙江农村饮用水水平将迎来一次新的飞跃,农村百姓实现“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转变。到2022年,浙江将努力实现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全覆盖,饮用水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