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洋
声乐培训、古琴初级课程、书法培训、古筝课程、儿童绘画、儿童创意美术……门头沟区城子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正门口,占据了半个墙面的大课程表上写得密密麻麻。在这个上下两层共13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图书阅览室、多功能礼堂、书画室、琴房等设施一应俱全,更难得的是,每一个空间都被各类文化活动占得满满的,这里被周边居民戏称为“文化客厅”。
类似这样的公共文化“客厅”,在北京还可以找到许多处。海淀区田村路街道的西木学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内务部街27号院、西城区广内街道的“甲骨文·悦读”图书馆、朝阳区三里屯城市书屋……有些地方甚至成了网红打卡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依靠市、区两级文化部门购买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实力圈粉”。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听起来很专业的一个词汇。其实,早在2015年,北京文化部门就率先在全国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的目标,该局负责人介绍,“社会化”指的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利用公共文化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文化服务。
2016年,东城区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京演集团,对区内4个街道文体中心和32个社区文化室进行专业化运营。变化,居民都看在眼里。过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靠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来维护,工作人员普遍身兼多职非常辛苦,但是对居民来说,“你上班我也上班、你休息我也休息”又是常年存在的尴尬。“打造8小时工作”之外的有效服务平台,成为公共文化设施招募社会化运营团队的首要条件和基本门槛。在京演集团的努力下,4个街道文体中心的开放时间都延长到了每晚9时 ,每周服务时长超过70小时,全年平均组织活动796场次,越是好彩头越会留在周末和工作日下班时间后。2018年,这个模式在东城区复制推广到了9个街道、100个社区,京演集团与保利集团中标为承接主体。目前,该区街道与社区两级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覆盖比例已分别达到53%、55%。
在海淀,投资10亿元,拥有8.81万平方米的北部文化中心干脆整体采用了社会化运营管理。2016年7月启用至今,北部文化中心的文化馆和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分别为 84小时和76小时,大大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服务标准。
在超长待机的服务时间里,填入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带来的好处。在门头沟城子街道,居民们对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说唱团、听云轩、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等著名文艺团体毫不陌生,因为他们都是街道文化中心的老朋友,周国平、张抗抗这样的文化大家,也偶尔来到文化中心与居民共同聊聊文学。朝阳区则发挥了领读人的“头雁效应”,央视主持人李琛深度介入公共文化服务,负责朝阳城市书屋·宸冰书坊馆的运营。在李琛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宸冰书坊运营一年就已接待读者4000人次,进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讲座近百场。
有了专业团队,市民盼了多年的精细化、精准化服务也成为了可能。今年7月,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与王府井书店合作,建成了北京唯一一家开在书店内的图书馆。这家图书馆大胆推出了“你看书我买单”业务,让居民可以在楼下书店选自己最想看的书,拿到楼上图书馆内当场办理新书入藏手续,以借代买。首都图书馆的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专业律师、特级教师等专家志愿者,其中专业律师挑大梁的“法韵书香”法律文化宣传,赢得众多市民的信赖和称赞。
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推进,今年,市区两级文化部门用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达5.2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7.8%。其中,市级支出0.93亿,增长了25%;区级和街道乡镇支出4.27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1%。
与此同时,北京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包含公共文化设施7131个,覆盖率98.85%,实现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大量优质文化设施等待着充分发挥作用,融入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对此,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公共文化发展思路,未来将以服务人民为导向,树立阵地意识和文化民生意识,建立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同时实施引领工程、提升工程、示范工程、培训工程和对接工程五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