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老秤中的岁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2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老秤中的岁月老秤中的岁月图为张福升收集的老秤之一。 (资料图片)“这是杆秤,没有磅秤的年代,农村称粮食全靠它;这

原标题:老秤中的岁月

老秤中的岁月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张福升收集的老秤之一。 (资料图片)

“这是杆秤,没有磅秤的年代,农村称粮食全靠它;这是盘秤,是用来称细小物件的;这是钩秤,主要拿来称大块的肉……”每逢周末,张福升自建的“历史民俗馆”都会迎来游客潮,80岁的张福升就兴致勃勃地向游客介绍自己的各类收藏。爱好收集老物件的张福升未曾想到,曾经的省级贫困县、贫困镇有一天竟能摇身一变成为旅游小镇。

张福升,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人,10年前,他将旧时的生活物品、大小农具,以及自己祖辈经营商店时留下的物品都放进了这座民俗馆里,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各种各样的秤。

“以前大部分人家里都有这些秤,现在生活变化太大了,这些秤也少见了。”看着自己收集的这些秤,张福升不禁感慨道。

杆秤、盘秤、钩秤……它们曾经是市场上最常见的工具,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们。而今,电子秤代替了杆秤,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杆秤变得沉寂,它们静静躺在这座民俗博物馆里,带着往昔的记忆。

在张福升的记忆中,秤与“赶圩”紧密相连。

上世纪70年代末,“赶圩”是当地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需要买点生活用品都要在“圩日”赶到镇上。“赶圩”时,村民会起个早,带上杆秤,背上自家种的农作物、农副产品、自家做的扫帚、斗笠、饭甑等,走上几小时山路,到镇上的老街进行交易。

“以前的‘赶圩’就跟过节一样,其实最后大家能买到的无非也就是盐巴、火柴、针头线脑等生活必需品。”张福升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他们围着卖糖果的货郎,一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货郎抓起一把糖放在盘秤里,一边咽着口水。

说起过往,萦绕在张福升心间的是山民的淳朴。“那个时候谁都不富裕,但做买卖都特别讲诚信,很少出现‘短秤’的情况,乡里乡亲的都怕丢了信誉,被人家笑话。”

改革开放后,农贸自由市场开始发展起来,杆秤作为市场交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度“活跃”于各个摊位上。一杆杆秤,见证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我第一次到菜市场买菜时,商贩都是用杆秤的,挑好菜,熟练的摊主便接过菜往杆秤一放,看好斤数秤砣一落地就能报出价格多少。”每天早上到菜市场上逛逛是张福升30多年来的习惯,他说自己喜欢在农贸市场里买菜,热闹,碰上熟人还可以聊一聊,有种从前“赶圩”的感觉。

作为“常客”,菜市场的每一点变化张福升都记得:“那时候农贸自由市场上配了一杆公用的‘公平秤’,有一次我用公平秤称刚买的鸭,那鸭子一个劲地折腾,我忙了半天也没称出来。后来公平秤变成电子秤了,称重也比原来轻松了许多。”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城乡市场逐步淘汰杆秤,改用电子秤。从此,杆秤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的菜市场跟以前又不一样了,东西品种更齐全,看中哪个拿到电子秤上一称装在塑料袋就带走,很方便。”张福升说。

过去10年,超市逐渐取代农贸市场,成为人们食物购买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去超市买菜。而张福升还是喜欢逛菜场,他说他留恋乡下集市里的热闹氛围。

时光老去,那些曾经活跃的各种杆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便利店、大型购物中心、网上商城等新型购物模式进入了“无秤时代”,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也有一些像张福升一样的老人,留恋着旧时使用的工具。在熙熙攘攘的市场上,一些上了年纪的摊主仍然坚持使用杆秤,在秤杆的一起一落之间,吆喝声、喧闹声不绝于耳,像一首经年的老歌,飘成岁月绵长的缕缕乡愁,飘成民间珍贵的片片记忆。

(林丹 王君辰)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老秤中的岁月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