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聊天 “90后”用青春守护夕阳
“90后”用青春守护夕阳
张佳鑫
张佳鑫,男,1990年出生,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90后”公益创业新生代,2014年度北京榜样。
他于2011年5月发起“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带领志愿团队走入社区,“一对一、一帮一”个性化教学,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聊天、挂号、电子支付、拍摄小视频等新技能,助老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时代。在教学的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的陪伴更为老人带去了家人般的温暖。
8年来,在张佳鑫带动下,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河南、四川等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到科技助老公益活动中,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超过10万人,覆盖全国500余个社区,直接受益老人达到20万人,间接帮助老人80多万人次。“夕阳再晨”让更多的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关爱和陪伴,以“高校覆盖社区”“青春陪伴夕阳”的模式,带动周围的人创新服务社会。
榜样说
为老人“触网”
多次重复都值
每当看到老人们学会一项技能、开心得像个孩子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再多的付出,再多次的重复都是值得的。他们欢笑的背后,不仅是会了什么,更多的是我们的陪伴让老人感到了家人般的温暖。所谓公益,本质上要行善立德。不论有多少鲜花掌声,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
电子支付、上网挂号、微信朋友圈……如今,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由此带来的“信息落差”和“知识分割”,让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
2011年, “90后”张佳鑫决定用青春守护夕阳,创立了“夕阳再晨”公益助老品牌,带领志愿团队走入社区,“一对一、一帮一”个性化教学,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聊天、挂号、电子支付、拍摄小视频等新技能,助老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时代。
扎根社区科技助老
“90后”的青春为什么要助“夕阳再晨”?这一切还要从2011年5月说起,马上要升入大四的张佳鑫在暑假前发现宿舍楼下贴了一张海报:“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这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当年推出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支持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一直都在参与和关注志愿服务的他突然想到一个场景,他和远在陕西的姥姥视频时,老人因为弄不好摄像头看不到外孙急得满头是汗。他决定进社区,教老人学电脑,帮他们跨过数字鸿沟。
很快,由张佳鑫召集的13人小队召开了第一次讨论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达成共识:通过教会老人使用简单的网络工具,消除被科技隔离的孤立感。张佳鑫还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名字:“夕阳再晨”。
“灵感的迸发只要一瞬,而灵感的践行却要经历种种艰辛。”连续一个月四处奔波后,张佳鑫发现,竟然没有一个社区愿意接纳他们。终于,海淀区羊坊店的有色社区相信了这群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张佳鑫和几个男生从邮电大学骑了1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社区,还张贴了不少活动的宣传海报。周末到了,他们满怀期待推开了社区活动室的大门。
“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我们当时还提了好多的瓜子、水果。活动室里没有人,我们就拿着海报出去在路上‘抓人’。能不能进来学一会儿电脑?我们有吃的,还有表演。一下午进进出出的不过五个人,最后水果剩了好多,都送给了看门的大爷。”张佳鑫回忆说。
有了第一次的落寞经历,张佳鑫和志愿者准备了很多小节目,用弹吉他、写书法等表演来吸引老年人参与。爷爷奶奶学累了,志愿者就在社区活动室带着他们做操。通过 “手把手,一帮一”的教学方式,老人们很快就走上了互联网时代的大道。
“以前天刚刚亮我就去医院等着挂号,那时候真是太落伍了。现在我学会了网上预约了,不仅方便了,还能像点菜单一样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大夫。”孙阿姨说。70多岁的马先生说,只要这些大学生一来,社区活动室准爆满。
一个社区成功了,张佳鑫和志愿者们开始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社区。为了把这项助老活动延续下去,2012年,团队想方设法地筹措活动经费。他们派发过洗发水,还做过雪糕的义卖,筹上来的3000多元全都用做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
后来,“夕阳再晨”获得了青基会的项目和“黑苹果青年”的公益扶持,公益服务进一步发展了四个社区,公益模板的复制初见成效。
随着大家对“夕阳再晨”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认可,加入公益团队的志愿者不断增加。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截至2018年,全国已有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到“夕阳再晨”的科技助老公益活动中。
从讲义到云课堂
“走进社区,我们才真正了解老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张佳鑫说,最开始他们拿出来的PPT都是照本宣科,什么是显卡?计算机的组成有哪些?这些老人完全不感兴趣。通过每周2个小时的教学,他们了解到老人们其实想学的是怎么从网上下载音乐,遛弯的时候带着小音箱可以听歌;怎么用学习机,要监督孙子的学习;想知道用银行卡怎么从ATM机里取钱而磁卡不会被吞掉。
如今,老人们的需求就更多了,“2014年以后我们就不教电脑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老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怎么用美图秀秀,用美篇做相册。现在老人们甚至开始要求学习拍摄小视频,发抖音。”
张佳鑫说,让更多的高校志愿者进社区复制“夕阳再晨”模式,前提是教材、课程和组织的标准化。“夕阳再晨”的科技助老能够被复制到全国500余个社区,直接、间接帮助老人达到上百万人次,靠的是大学生们在实践中磨出来的一套教材和标准课程。
如今,“夕阳再晨”已经积累了100多讲的课程讲义,还出版了3本总字数达到37.8万字的《夕阳再晨》系列丛书——《爸妈微信e时代》《手机里的大世界》《助老志愿服务工作方法》。有了这套教材和讲义,志愿者团队只要按照教材教课,就能又快又好地教会老人上网冲浪,避免走弯路。
“如何发布朋友圈”“微信钱包的使用”“学会这一招,年轻十岁”……今年,由张佳鑫团队开发的网络云课堂已经上线,云课堂可以让老人在课下随时随地温习课堂上的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新方式将成为互联网+公益助老的利器。
“孵化”社区服务队
2014年,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夕阳再晨”不再是一支小小的公益团队,已经发展成了北京市的市级社会组织。“当年我们就拿到了北京市的政府购买服务,并荣获首都首批学雷锋示范服务站金奖。对一个草根组织来说,这是很难的。”张佳鑫说。
除了科技助老服务,志愿者帮助社区居民搭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服务队,大家一起做垃圾分类、打扫社区卫生、清除小广告、唱歌跳舞,陌生人变成了老熟人,老熟人变成了自家人。“夕阳再晨”还为老人搭建了QQ群和微信群,“群里早上问好晚上问安,大家其乐融融,特别温馨。”
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的忠实里社区有一支致力于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的社区服务队——忠实守望队,队员们每天定时定点守在各楼垃圾桶旁站岗,倡导人们垃圾分类,队员从最初的六七个人增加到了现在的近百人。“夕阳再晨”正是这支队伍的“孵化”者。从起名字到帮助老人们建立微信群,每天分享环保故事……“夕阳再晨”手把手扶植起忠实守望队,人们在邻里守望中守护着自己的绿色家园。
除了忠实守望队,花园路街道的“花团锦簇”文体骨干队,“花之蕾”青少年服务队、“花之韵”老年服务队;海淀东升镇的“橙小子部落”“老年英语俱乐部”“亲子妈妈读书会”都是由“夕阳再晨”帮助成长起来的社区社会组织。从参与者到倡导者,再到社区自治的引导者, “夕阳再晨”正在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跨越。
■记者手记
尊老要体现在行动上
不少年轻人创业盯着高科技等“朝阳产业”,而张佳鑫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容易被忽略的“夕阳”。当年为新中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年轻人如今渐渐老去,跟不上互联网新时代的潮流。玩不转APP,老人们连站在路边打车都打不到。不会上网预约,老人们只能熬夜打电话或现场排队挂号。
尊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人们不仅仅应该在“态度”上尊老,更应该在行动上关注老人心理健康、了解老人所需,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使其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同时创造更多适老空间让老人安享晚年。张佳鑫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他将温暖和关爱赋予老年人,也为所有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