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和傍晚,无论刮风下雨,数千名文明引导员活跃在公交地铁站台、交通路口,进行文明引导服务。他们是“文明排队”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这支9000人的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被称为北京最亮“柠檬黄”。
17年来,他们充分发挥了精神文明宣传员、文明礼仪示范员、排队乘车引导员、交通文明协管员、治安防范信息员、群众困难排解员、站台环境维护员、公共文明观察员“八大员”的作用,促进了首都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的提升,也见证了市民文明意识的提高。
“17年前,乘车真难,大家都是‘抢座儿’。”孙平回忆,她是公共文明引导员创建者之一,“那时候,公交车还没停稳,乘客就蜂拥而上,拼命往上挤,站台乱成一片。”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北京最亟待改进的是什么?首都文明办公开征集,乘车秩序乱、随地吐痰、小广告泛滥等较为集中,而且这几个问题还都发生在公交站台。“文明乘车”“文明赛场”“文明出租车”成为“文明有礼北京人”的突破口。一支由上千名退休大爷大妈组成的“文明乘车监督员”出现在主要大街、重点地区的430多个公交车站,宣传文明乘车,劝阻不文明行为。
2006年,北京公交开始刷卡乘车,配合这一工作,文明引导员从1300人扩充到4000人,值守站台也增加到2000个。每天早上6时许,穿着“柠檬黄”、戴着红袖标的引导员就值守在站台,一边引导排队,一边辅导乘客刷卡上车。
十几年来,这些身穿“柠檬黄”的文明引导员,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地坚守在岗位上,守护着城市的文明,他们还参与到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中。
2010年底,经市政府批准,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作为政府购买的公益岗位,北京市公共文明引导员总队就此成立,各区县设公共文明引导员大队,各街乡设公共文明引导员中队,“柠檬黄”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柠檬黄”已经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因为他们,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整理/本报记者 王薇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