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华人频道 » 正文

全球深度话题:海岸带垃圾的“最后一公里” 最终将伤害人类自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31  来源:中新网
核心提示:垃圾处理厂是垃圾的归宿,从海岸带到垃圾处理厂的“最后一公里”,走起来却并不容易。河流的垃圾汇入大海仅仅一个小时,在临高县

垃圾处理厂是垃圾的归宿,从海岸带到垃圾处理厂的“最后一公里”,走起来却并不容易。

河流的垃圾汇入大海

仅仅一个小时,在临高县沙滩捡瓶子的附近居民已满载而归,装满了扁担两头挑着的网袋。“今天至少捡了50个,多的时候一下午能捡上百个。”滩涂上,一位渔民忙着把捡来的缆绳打结,整理后卖给收购商。“以前泡沫板也能卖出去,但现在没人收购,沙滩上泡沫板越来越多。”

出现垃圾的沙滩还有很多,3月21日下午,临高县市政大道旁的文澜河流域,水面上不时飘过垃圾,一只硕大的泡沫箱,出现在文澜大道的桥下,一次性饭盒与塑料瓶一起漂荡在河畔的植被中。

在6公里外的文澜河入海口,海岸带垃圾再次出现,西侧海滩上堆积了大量的垃圾。这些曾经漂在河中的垃圾,有一部分流入大海,并再次被海水冲上沙滩。在7公里之外,金牌港海岸带区域也出现了类似的生活垃圾。

“最常见的是废弃渔网、塑料袋、塑料瓶以及烟头。”自从一年多前来到儋州市白马井镇后,来自河南的候鸟老人岳国士常去海边休憩。如今,岳国士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图片,图片显示,白马井镇中心大道一侧的海滩上,散落着各式垃圾,包括泡沫板、塑料袋,甚至是废弃的金属家装用品等。

居民垃圾过载

不同于城市区域,许多海岸并无太多人口聚集,也不会产生如此巨量的生活垃圾。那么,海岸带的垃圾从何而来?

“有些海岸带垃圾是通过洋流运动漂来的,比如,远海漂浮的浮标和渔网等,从源头上看,垃圾还是来源于人类活动。”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南海岸带垃圾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陆源和海上两部分。陆源来自于海岸带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的村镇生产生活垃圾以及河流输入等;海上则是一些特定的海上活动,包括油气开发、海上倾废、海上渔业等。“海滩上的垃圾,好多是被海水冲上岸的,但它们并不完全来自于海洋,有部分来自内陆城区,垃圾入河后,进入大海,又被冲了上来。”

白马井镇宣传委员林诗钦介绍,该镇常住人口为7.1万人,而每年冬季前来的外来人口,已达4万到5万人,“几乎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城市人口。”人口流量带来管理压力,原先容纳2万人的白马井第一市场已不够用,更多的流动市场出现在各个居民区,垃圾随之而来。“对于自发形成的流动市场难以有效管理,塑料制品以及废弃的经营用具等缺乏管理,无形中增加了垃圾的散落和产生。”

在白马井镇滨海大道,“禁止倾倒垃圾”的牌子竖立在海滩显眼处。然而,沙滩上的植被深处,依然出现了垃圾倾倒的现象。位于海岸带周边的城镇,如果未能及时进行垃圾处理,每天所产生的巨量生活垃圾中,有部分直接或间接流入了海岸带。

难以降解的塑料

当海岸带垃圾随着潮水入海后,首当其冲的是海洋动物。5年来,作为三沙市七连屿海龟保护站的一员,陈山所救助的受伤海龟中,一半左右是被渔网或塑料制品所伤。

2017年一天,陈山又从渔民手中接过一只受伤海龟,它被废弃渔网和塑料垃圾缠住,四肢上满是伤口,陈山和保护站成员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把缠绕在它身上的废弃物剪开,为伤口消毒涂药。但几天后,海龟仍然伤重不治,两年后再次提起,陈山心情依然难以平复。

事实上,不仅是海洋生物以及沿岸植物,人类造成海岸带污染,最终将伤害人类自己。

“在生活中随手丢弃的垃圾辗转来到海岸带,在海水冲刷下物理分解,将会以另一种形态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梁计林说,除了木制品等能被自然降解外,海岸带上的塑料垃圾无法自然降解,它们只能大块变小块,小块变得更小,最终变成直径小于5毫米甚至更小的塑料颗粒,这被称为“微塑料”,目前,已经发现人体内检出微塑料的案例。

“源自于石油工业的塑料垃圾,原本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因此,自然界中的生物,同样不具备降解微塑料的能力。”梁计林表示,无法降解的微塑料有可能被海洋生物误食,以贝类等海洋滤食性动物为例,它们以吸入周边海水为食,当海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微塑料,滤食性动物在吸入海水时无意间也吸入了微塑料。“但生物并不能吸收微塑料,最终只会积存在体内。它们一旦被人类所食用,微塑料就将进入人类体内,进入血液,或被器官所吸附,给人体带来伤害。”

居民也应当参与其中

面对垃圾,过去以属地化作为主要方式的海岸带环境管理,受制于人力物力以及执行措施的缺失,正面临着考验。“海岸带环境卫生管理大多交由乡镇实行属地化管理。但是乡镇环卫工人配置不足,偏远海岸带无暇顾及。”一位海洋与渔业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3年前,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三亚市梅联村发起了一个项目,参与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3年后,协会秘书长蒲冰梅再次来到这里,村里环境卫生变化很大,在村民和环卫工人配合下,村里的垃圾每天都能够及时清运。

“但海岸带上几乎完全没有变化,依然存在大量垃圾。”蒲冰梅表示,“像城乡垃圾清运一样,海岸带垃圾清运同样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也分为清理和转运两部分,当环卫工人数量有限时,周边居民也应当参与进来。”

三亚市海坡村区域的三亚湾海岸带,始终保持着不错的卫生环境。海坡村老支部书记欧逢源介绍,村里早已成立村民环卫队,定期清理海岸带,“每个月都组织村民来到海岸带清理垃圾,一袋一袋装好后,交给环卫工人转运。”最初村民并不乐意,欧逢源只好挨家挨户动员。如今,在环卫部门配合下,海坡村已经形成清运体系,每月定期清理海岸带垃圾。

拓宽监督渠道

“一些海岸带的周边有村庄或社区,建议环卫部门与村民展开联动,配合社区进行垃圾清理,并及时转运。”原国家海洋局研究员、海洋环保专家罗九如表示,联动模式有序开展,还需要加入责任包干制。

目前,海口市正在实施一种责任包干制。2月22日,海口市白沙门公园出现污水滞留海滩情况,工作人员反映到该市美兰区湾长办,负责人随即作出部署,查明污水排放情况,协调各单位解决问题。“湾长制”是国内正在推进建设的海岸带保护措施。2017年,海口市与青岛市等5省市成为全国首批“湾长制”试点省市。

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认为,参考城市网格化管理,将海岸带进行网格化划分,设置专人负责其中区域,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现海岸带垃圾长期无人清理、突击清理的局面。

海南环保人士李波表示,“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切实做好问责制。”李波建议拓宽“湾长制”的监督渠道,让每位市民都能参与其中,“发现有垃圾,拍张照片就能反映,能够让相应的管段负责人受到监督,‘湾长制’的推进才有保障。”

吴雪君

原标题:海岸带垃圾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将伤害人类自己


【编辑:左盛丹】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