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离职之前他的职务是主任,但刘万永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一万元左右。“我离开也不全是因为经济上的理由,本来想做一辈子记者的,但是环境已经改变了。”
刘万永的离去甚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4 月 25 日,有媒体登载了题为《中国调查报道之冬》的文章,文中援引数据说:“在中国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在 2011 年还有 334 人,但在 2017 年却锐减到 175 人”。
但对真相的追问和还原虽然已经显得零星,却没有停止。在过去的 2018 年,两篇自媒体文章《疫苗之王》和《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以无法估算的传播力,撬动了海面下的冰山。
刘万永说:“如果传统媒体越来越少做这些调查类的报道,那必然会有替代的渠道出来”。
特别鸣谢:刘万永
对话
ZAKER:对您来说采和写最难的是什么?
刘万永:采访是去发现一个真相,写作是去呈现一个真相,我觉得只要跟真相有关,就是很难的一件事。作为一个记者,随时提醒自己要谨慎。你一定要自省,而不是天然地认为我采到的都是真的,这是采访;写作是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同样重要,甚至说更重要。你采访的真相,跟你能不能客观准确地去呈现一个真相,其实中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还是有很多的路要走的。
ZAKER:21 年的调查记者生涯,有遗憾吗?
刘万永:没有遗憾,没有。原来有机会可以离开,当时我想的是,如果要离开,我应该在《冰点》周刊发一个整版的稿子之后,离开了才没有遗憾。因为我觉得在《冰点》发稿代表着一个记者的最高水平。后来我到《冰点》工作了一年,我经常在这发,我觉得很正常了,那是我的工作。再后来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我这篇稿子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有没有达到我的最佳水平? 直到我决定离开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做到了我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所以没什么遗憾了。
ZAKER:您怎么看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刘万永:我觉得很重要,因为现在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谓技术的赋权,它给了每一个普通人话语权,大家都有一个发声的平台。 过去来讲,传统媒体是唯一的渠道,现在来讲,渠道很多,可以选择的很多,自媒体是其中一个。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会有其他的渠道。这些选题,传统媒体不做,就是自废武功。我觉得媒体要讲真话,去做真报道。
ZAKER:给年轻人一些关于开始的建议。
刘万永:我觉得一个人要不停的学习,也要不停的进步,要变得更加宽容,要做好选择的准备,以及具备选择、被选择的能力。如果说你具备以上的这些条件,那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
ZAKER 热点工作室
文 / 庄牛奶
视频 / 李耀华
摄影 / 莉莉
设计图 /anyu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