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些塑料,最后都去了哪呢?
2018年6月,一头领航鲸在泰国南部海域搁浅,后来解剖发现,它的胃里有80多个塑料袋,重约8公斤,铺满了整个实验室;
2019年3月,菲律宾达沃市东海岸,人们在剖一只死亡柯氏喙鲸时,在它的胃里发现了80斤塑料垃圾;
2019年4月,一头8米长的抹香鲸,被冲上了岸,人们发现在她的胃里发现了44公斤塑料垃圾;
美国CNN曾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看他们是否食入过塑料微粒。
不幸的是:所有人的粪便中,平均每10克中就含有约20颗塑料微粒,种类多达9种,几乎覆盖了全部塑料类型。
人类制造出塑料,却没有找到彻底消灭它的办法,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身体里。
如果我们还这样肆无忌惮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被丢弃的垃圾,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回到生活中呢?
可能是吹来的风、喝到的水;可能是以垃圾为食的猪牛羊生产的肉类奶制品;也有可能是,被垃圾填埋场污染过的地下水浇灌过的蔬菜水果……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即使站在峰顶,也无法幸免。
有人说,现实已经这么严重了。分类有什么有用呢?
有分类,才能后续更好地无害化处理,才能更好地提高回收利用率,才能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减负。
首先,把有用的垃圾回收,这本身就是减量。
再者,无用的垃圾,在被合理分类后,可以“安全”焚烧处理,还可用于发电,成为新的能源。
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全封闭垃圾吊操作室。王凯摄
一个新理念的推行,注定会是一段漫长的路。
上海人先走一步,开始垃圾分类了。其他城市并不是观望者。
一个城市的探索,似星星之火,但可以燎原。
想象一下,如果从现在开始,孩子在幼儿园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垃圾的干湿分离;如果从现在开始,所有小区的垃圾桶也都分门别类地放好;如果从现在开始,分好类的垃圾不再一股脑倒回垃圾车里......
可能,今天的确会“不方便”一点,但明天肯定会更美好一些。
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来说,除了做好垃圾分类,能做的还有很多——
少点一份外卖;
少下一个网购订单;
去超市自备购物袋,杜绝使用塑料袋;
出门自带水杯,拒绝购买矿泉水、饮料等;
理性消费,不因多买、错买变相制造垃圾……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每每说到保护环境,我们总是说“为了下一代……”,但现在分明已经是“为了自己”。
因为十面霾伏,尚能戴上口罩;但当“垃圾围城”,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