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社会 » 正文

全球报道:共创清新整洁的人居环境,蔡奇陈吉宁调研垃圾分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13  来源:凤凰网
核心提示:撰文 | 祁梦竹 高枝摄影丨戴冰昨天上午,市委书记蔡奇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到东城区、西城区调查研究。他强调,推行垃圾分类,是缓

撰文 | 祁梦竹 高枝摄影丨戴冰

昨天上午,市委书记蔡奇就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到东城区、西城区调查研究。他强调,推行垃圾分类,是缓解“大城市病”的重要任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首善标准,进一步加强科学引导管理,推动习惯养成,抓好源头减量,形成长效机制,全社会共创清新整洁的人居环境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一同调研。

为做好垃圾分类的居民点赞

东城区崇外街道新怡家园小区月均垃圾量 82.9 吨。小区广场上,智能分类垃圾桶格外引人注目,在此可分类投放纸张、塑料制品、塑料瓶、金属、有毒有害垃圾和织物,根据数量给居民积分。“每天分类扔垃圾,已经积了一千多分。”居民符惠云说。蔡奇为居民点赞,说,垃圾分类要从我做起,大家共同参与,贵在坚持。

居民在指导员引导下准确分类投放

在西城区德胜街道新风街 1 号院,蔡奇详细了解垃圾分类情况,走进厨余垃圾处理站察看处理流程。他叮嘱,要发挥示范片区带动作用,推动垃圾分类向减量延伸。

志愿者分发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之后,蔡奇以“四不两直”的方式检查了德隆家园小区。发现3号楼下装修垃圾无序堆放,蔡奇要求尽快清理,加强日常物业管理,保持良好的小区环境。

蔡奇在德胜街道座谈时指出,北京是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已有一定基础。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实施路径;要服务为先,以服务促管理水平提升;要政府引导,健全政策机制,培养居民习惯,吸引全社会参与;要务求实效、以质取胜,使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时尚。

新风街 1 号院居民向蔡奇介绍垃圾分类情况

蔡奇强调,要坚持抓好宣传动员和文明习惯养成。以单位带动家庭,“小手拉大手”,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进社区、进单位,不仅提高市民知晓率,更要提高参与率。聚焦收运“分不了”、总量“减不了”、成本“降不了”等难题,逐一研究对策。将垃圾分类纳入物业服务范围,推进垃圾楼、中转站等设施增补和改造,加强运输环节的执法检查,解决混装混运问题。推进垃圾减量,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推动快递包装回收,鼓励净菜上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探索按区垃圾总量控制,东城、西城和城市副中心要带好头。把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融合起来,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控制垃圾处理成本,提高性价比。

蔡奇强调,要深化社会单位强制分类。党政机关要示范带头,推动向企业、学校、医院、经营场所延伸。要在经营场所垃圾减量分类上下功夫。以街道为单位,抓好示范片区建设,探索多种可行路径,不断扩大居民区垃圾分类覆盖面。破解邻避效应,加紧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建项目早日投入使用,提级改造既有设施,提高运行效率。适时启动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健全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建立倒逼机制,细化配套措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强化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坚持精治共治法治,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带动各类组织、各种力量“一起干”。

陈吉宁指出,垃圾分类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秉持首善标准,以减量化、资源化为落脚点,做细做实,持之以恒,力戒形式主义,务求工作实效。在认真总结、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精简高效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实现可持续运行。政府机关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无纸化办公等多种举措,推动源头减量。要坚持分类收运,健全体系、完善模式,着力解决小区垃圾分类收运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公共空间特点,合理设置垃圾分类设备,提高公共空间垃圾分类水平。要积极有序推进,重在引导广大群众养成习惯、增强自觉,在巩固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分类质量。要强化社会监督,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发挥好激励和鞭策作用。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形成倒逼机制,提高管理、执法工作的针对性,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针对垃圾分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市级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措施、加强指导,找准关键、解决褃节儿,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新时尚。

副市长张家明一同调研。

知多一点

大乘巷:京城垃圾分类的社区样本

西邻官园,东望护国寺,大乘巷,深藏于老城之中。

然而,就在这个不起眼的老旧小区里,400余户居民自觉坚持垃圾分类,至今已有23年。

在“垃圾分类”已成为全民话题的当下,识政君(ID:PoliticalInside)来到这里,一探“23年自觉分类”背后的究竟。

大乘巷并不大,仅有两栋宿舍楼。每隔五六米,就摆放着蓝、绿、灰三个一组的带盖垃圾桶。一个个数下来,竟有13组。

小区一角的宣传栏上记述着历史,20几年前,一位留美学子把环保理念介绍到小区,得到了居民的认同。

而如今,环保的种子已在这里生根发芽:社区垃圾分类准确投放率已超八成。

76的崔湘文是大乘巷的老住户,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12月,家委会门口的小黑板写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区的垃圾将分类投放。自那时起,大乘巷成了北京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

垃圾分类,难在自觉,贵在坚持。全靠居民自发、自觉、自主,大乘巷如何坚持了这么多年?

起初,大乘巷的垃圾分类并不精细。小区买来6个大垃圾桶,贴上不同标志,主要收集报纸、书本、塑料泡沫、碎玻璃和废铜烂铁。

“后来,电视上总宣传国外先进的垃圾分类方法。我们就想着,既然外国人能做,那咱也能!”崔湘文回忆说,2000年左右,大乘巷的垃圾分类开始“与国际接轨”,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种,桶底端增加了脚踏板,桶身贴了明确的标志。

2006年,崔湘文退休,当上家委会主任,开始指导居民垃圾分类,至今已13年。小区有新来的住户,他总要拿出一本宣传册塞给人家;看到错扔垃圾的居民,也要上前耐心叮嘱几句。

像崔湘文这样的志愿者,小区一共有四十余位。不仅如此,小区还聘请了六名垃圾分类指导员,一早一晚把守着垃圾桶,手把手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进来,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在社区的支持下,居民们通过宣传橱窗、展板、LED显示屏、宣传画,传播垃圾分类知识,还定期邀请环保专家走进社区,讲解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知识。现在,大乘巷社区引进第三方专业回收公司,在楼下设置专业回收垃圾桶,各家各户还有专属二维码和积分卡,垃圾分类赚积分,兑换牙膏、香皂等日用品。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几年间,大乘巷住户更迭,垃圾分类的老规矩却一年年保留下来,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行为自觉。向新住户普及垃圾分类方法,也成了老住户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新的居民来,也有老的居民离开,但他们仍然将垃圾分类工作,坚持下来。四年前,崔湘文的家搬到了大兴区西红门,可他依然每天按时回大乘巷“上班”。单程一个半小时的地铁,他从不怕辛苦。“只要在这个岗位上一天,我就不能松劲儿。”

崔湘文期待着,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大家一起,让北京——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整洁美丽。

[责任编辑:张新欣 PX131]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