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可
今年以来,全市社区减负效果明显。市级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由原来的16个部门44项精简为7个部门的7项,精简率达到84%,各区及街道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只保留3—5个。社区开具证明事项从原来的100多项减少到4项。目前,在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和加挂的各种牌子基本得到清理,社区会议、纸质工作台账减少了50%,填报表格和居委会盖章开具的各类证明均减少约90%。
社区填报表格减少九成
近年来,本市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五减三增”的社区减负增效工作体系,推动社区“瘦身健体”,解决社区行政负担过重、自治能力不强、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难题,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2016年,市民政局、市委组织部发布社区减负工作意见,对原有的322项社区工作事项进行归类、合并、梳理,取消了150项市级层面社区工作事项;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减负作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14项重点任务之一,由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牵头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职责清单,最终确定社区依法履职事项16项,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履职事项19项。
今年以来,全市以清理社区填报表格(系统)和盖章证明事项为重点,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工作,市级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由原来的16个部门44项精简为7个部门的7项,精简率达到84%,各区及街道下派到社区的填报表格只保留3—5个。社区开具证明事项从原来的100多项减少到4项。
据调查,目前在社区设立的工作机构和加挂的各种牌子基本得到清理,社区会议、纸质工作台账减少了50%,填报表格减少了90%,居委会开具的各类证明减少约90%。
未入工作事项清单社区一律不接
本市严格对照社区工作清单,对所有下沉到社区的工作事项,均实行准入制度。凡属于社区依法协助政府工作职责的工作事项,社区只负责联系居民、协助入户、组织动员、宣传教育、说服劝导及非专业性工作的发现报告。
依据社区职责清单,市、区各部门拟印发内容涉及社区的政策文件,发文起草单位事先须报市、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每年初根据各部门申请,制订年度社区工作事项计划清单,临时增加工作事项单独申请,未列入计划清单的工作事项,社区一律不承接。社区工作清单对社会进行公开,实行动态调整。
同时,建立社区准入工作举报反馈机制,依托“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对准入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并设立举报监督渠道,定期通报违规单位及个人。目前,全市持续开展社区减负督查并建立监督机制,加大违规社区工作事项清理。
目前,各级相关部门已最大限度减少下派社区任务。属于各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基层事务事项,坚持履职尽责;确需社区协助办理事项,全部按“费随事转”原则,为社区提供必要经费和条件保障;属于政府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的工作事项,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全部纳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公开一口办理;属于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承接。
此外,通过政府大数据建设,推进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对能够在政府内部体系内完成的信息比对、核查工作,不再下派社区进行录入。在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个层面,分别建立基础数据库,实现部门数据反哺。
入户走访见面率等成考核指标
工作减负后,社区将回归自治本质属性,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更多地主动服务居民。
目前,全市已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主体,街乡镇考评、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新型社区工作评价体系。重点把社区入户走访、民主协商、便民利民服务开展、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协调解决居民问题、居民公约落实等指标,作为社区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将与居民群众的见面率、交流率、问题解决率、满意率等作为社区工作者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社区回归自治本质属性。
同时,在全市3200个社区建立社区治理体系,健全社区议事协商制度,推广“参与型”社区协商模式。制定社区弹性服务时间表并公示,采取错时上下班、轮班或预约等形式延长服务时间。社区服务设施开放时间至少延长至晚九点,周六日有人值班,方便社区居民办事和参加文体活动。
为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各社区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各类问题,健全完善群众诉求分类处置机制。同时,打造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统筹社区经费使用,每年给予每个社区8万-15万元公益金、30万元党服务群众经费,提升资金使用效益。